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最喜歡的水果》課堂實錄及評析
師:你們可真是厲害啊!20以上的數也能計算。
生:我想問最喜歡吃蘋果的比喜歡吃橘子的多幾個人?
師:誰來解決?
生1:22減4等于18人
生2:我是用20減4等于16,再加2等于18。
師:你們真了不起啊!不但會計算,方法還這么好!
……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整個過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觀察、分析的體驗,體驗統計的過程及統計的作用;讓學生經歷分析和描述圖、表的過程,看圖表提出并解決問題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同學們統計了我們班級最喜歡吃的水果,表現的非常出色,開聯歡會還要準備很多工作,比如選誰當主持人啦,都喜歡什么節目啦,課后我們再調查。
[設計意圖:有了本節課的統計的基礎,再通過課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教學反思: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集中于某個對象并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狀態。因此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便是創新教育課堂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它是提高課堂效率,激發教師教的興趣和學的興趣的重要手段。
新課伊始創設了“元旦開聯歡會班級要買水果,要多買哪種意見不統一,怎么辦?” 這個問題情境,這個情境的創設緊密的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情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興趣也能促進師生間積極的交往與互動。“要多買哪種水果”是學生本身很想知道的問題,抓住他們這一興趣所向,再引導學生開展“最喜歡的水果現場調查”互動活動,使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樂于交往、積極互動。活動中:先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愛吃什么水果,再讓他們親自參與了統計的全過程,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了簡單分析。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使課堂氣氛極為融洽,因而較成功的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如何進行統計的表象,使學生經歷了對數據的收集及簡單分析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及初步的統計意識。
我覺得這一互動調查活動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是以興趣為切入點組織的“寓教于娛樂”之中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強調了師生間、生生間以生活為基礎的動態的信息交流,并且交流的都是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教師也全程參與到學生的互動調查活動之中,與學生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中達成共識,并快樂的分享著學生在活動中、給予老師的愉悅、信任與尊重。而學生對這樣的活動更加樂此不疲,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知情互動提出新問題、說出新想法、找到新結論。如:在回答“哪種水果最受歡迎”,“你是怎么知道的”問題時,學生想了很多看統計圖的方法,有的一一對應比個數;有的比高矮;有的學生提出在同樣多少的格子圖里數每條剩余的格子數來判斷那種水果受歡迎!
在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能較準確的發現統計圖表中所呈現的信息,同時也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分析。但仍有個別學生在學習中有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我適時組織小組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幫互教作用,并隨機巡視,針對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個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