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一年級上《輕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過程:
(一)看輕重:
(1)師: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大家有興趣嗎?
師:請一個同學到講臺前面來,向兩側平伸雙臂。
(教師將兩個不同輕重的書包同時放在其兩手臂中。)
(2)師:大家觀察講臺前的同學,你發現了什么?
師:看來不管是做實驗的同學還是觀察的同學,都能感受到往下沉的這邊較重,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輕重。(教師出示課題)
(3)師:根據你們剛才獲得的經驗,看圖說一說誰輕、誰重?
生:小熊重、小猴輕。
師:說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說出:往下沉的,說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說明比較輕。)
師: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說一句話嗎?
(二)掂一掂:
⑴師:再來看看老師手里的兩個盒子。猜猜哪個輕,哪個重?(大小兩個盒子,小的重,大的輕)
⑵讓學生自由猜測。
⑶讓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驗證剛才的猜測。你想對同學們說點什么?
生:我想告訴同學們,我們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對的。
⑷教師小結:這樣看來,有的物體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誰輕誰重的,而要用到別的方法,比如說用手“掂一掂”。(學生跟著老師說一遍并做做掂一掂的動作。)
⑸學生體驗活動: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自己的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把自己認為輕的物品舉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稱一稱:
(1)師:你們想不想再掂一掂?這里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橘子各一個),誰來試一試?
師拿給學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輕?還有誰想試試?(分別請三名學生上臺來掂一掂,得到的結論不一樣)
(2)師:現在小朋友們的意見都不一樣,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輕?我們拿不準,那該怎么辦呢?
(3)師:老師給大家介紹個小能手,(出示并介紹天平)用它來稱一稱就知道了。
板書:稱一稱
(師操作,把蘋果和梨子放在兩邊托盤里)誰能看出來?
(4)師:物體的輕重與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大的東西不一定就重,小的東西不一定就輕。要想判斷準確,我們需要怎么辦啊?(稱一稱)
(四)練一練:
(1)第21頁第1題,引導學生明確題意,獨立完成。
師:你為什么在香蕉后面畫圓,橘子后面畫勾?(生說明理由。)
輕的畫√,重的畫○。
(2)第21頁第2題,學生明確題意后獨立完成。
輕的畫√,重的畫○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誰輕誰重的?你發現了什么?(發現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同樣重,所以一個西瓜就比其中的一個菠蘿重。
(五)小結:
師:這節課上得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
(六)板書設計:
輕 重
看 掂 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