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精選13篇)
比大小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17-18
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多少的比較方法。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讀法和作 用,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建立符號感。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動物頭像學具、﹤、﹥和1—5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1、課件演示:動物樂園場景
師: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小動物們都到動物樂園幫忙,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
2、匯報交流。
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馬、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
(1) 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動物? 請用學具(動物頭像)表示出來。
(2) 學生擺完,設疑激趣 :來了這么多的動物,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來比一比看。
①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怎么比?比的結果是什么?
A、獨立思考
B、小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 和 同樣多; 比 多; 比 少。
(教學設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認識等號。(研究第一種情況)
(1)學生匯報:我把熊和鹿做比較。
師: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A:我用數的方法來比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樣多。
學生B:我用擺的方法進行比較,熊擺了4只,鹿也擺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樣多。 ……
(教學設想: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誰多?誰少?你怎么知道?”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教師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2)展示學生各種不同的擺法,比出好的,將學生引導到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課件出示)
(教學設想: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3)、認識 “=”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們就說熊和鹿的只數同樣多,4和4同樣多,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等號”) 課件 出示 4 = 4 讀作:4等于4
等號
(教學設想: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動物樂園里還有誰和誰同樣多,幾等于幾?(馬和猴子同樣多,3=3)
(5)舉例:除了3=3,4=4以外,你還能舉出別的例子來嗎?根據匯報,師板書。(1=1,5=5……)看黑板上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等號兩邊的數一樣)“兩邊相同用等號”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1)認識“>”。
①匯報。學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學生B:我是擺一擺知道的,兔子擺5只,猴子擺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課件出示一一對應的擺法) ……
②引出大于號。
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等號行嗎? “我們把這個等號變一變,”課件動畫演示等號變大于號:把等號左邊的口張大點,右邊的口變小點,就成了大于號。(讓學生體會到符號之間的聯系)
③這個式子5>3怎么讀?(5大于3)。用手勢幫助我們記住大于號,課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撐開,形成一個大于號,“大口朝左大于號”。
(2)認識小于號。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應用什么符號表示? 課件動畫演示:把大于號轉個180度就是小于號。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這個式子怎么讀? 3<5(3小于5)。 課件:我們用左手表示小于號,撐開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號”。
三、練習與拓展 。
(1)練習使用“<”“>”
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幾大于幾?幾小于幾?課件逐一出示
(2)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觀察這些算式,用大于號和小于號時你發現了什么?(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于號,大口朝右小于號,兩邊相同用等號”。)
(教學設想: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如何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3)揭題:我們今天認識了“>”、“<”,“=”這三個好朋友。(出示課題)
(4)課件出示書P18“做一做”第1題。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講評。
(5)游戲:排排隊。請5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① 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② 誰最大?誰最小?你能選出其中兩個數嗎?(每個學生用 “﹤”“﹥”擺擺看,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匯報。)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剛才我們學習了,下課后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幾等于幾?”
(教學設想: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比大小 篇2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情境
1、少年宮正在舉行一個個人廣播體操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兩位選手的資料介紹:鄭強,11歲,身高1.42米;李明,11歲,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倆誰高?為什么?板書:1.42米>1.38米
2、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板書:9.87<9.90
3、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今年也是11歲,身高1.40米,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他的成績:評委說,張華的表現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評委可能給出多少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的怎么比的。
4、現在他們要進行團體表演,請你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他們排成一隊。
5、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三、鞏固與應用
1、三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第9頁練一練第1題、2、3、4題。
3、第9題《數學游戲》。
四、總結。
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放手讓學生討論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根據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類推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很好。
比大小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寫法。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教學重點:
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
教學難點:
正確區分“>”和“<”
教具、學具準備:
1-5數字卡片;光盤。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認讀1-5各數。
二、探究新知
(一)(光盤)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3只猴子分水果,每種水果分一個,怎樣擺就能一眼看出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
(二)引導學生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當桃和猴的數量相同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2、教學“>”(猴和香蕉比)。
學生觀察得出,猴3只,香蕉2根,猴子比香蕉多1,所以3>2(板書3>2)。
請學生觀察“>”,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口向左,就是“>”(大口朝大數)。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對小數。
5.發散思維。
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三.鞏固練習。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拿幾個學生的上投影儀上長方體講評。
(二)游戲:比一比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
2.小組游戲:同桌間拿出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誰和誰比,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比大小 篇4
“比大小”教學設計
柴坪中心小學 李婧
一.教材依據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
二.設計思想
1.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
在這節課中,通過創設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講故事讓學生自己運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一一對應相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的探索發現。
2.巧設數學活動,激勵學生主動探究。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讓學生操作拿出與猴子和香蕉相對應的數字卡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講完后讓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等等。
3.及時反饋反思,滲透學習策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對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對解決問題結束的及時反思,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認知過程。比如,通過對各種個性化練習的及時反饋,讓學生更加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認識“<”、“>”、“=”這三個符號的讀法及其含義和作用。
(2)會用“大于”、“小于”、“等于”來識別5以內數的大小。
(3)初步學會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認讀和學會“<”、“>”和“=”的用法。
(2)通過練習讓學生初步建立符號感。
(3)在情境中培養學生初步初步學會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學習學興趣,體驗實際生活中的大小。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會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五.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數的大小,并正確的運用“<”、“>”和“=”
六.教法選擇
創設情境法
七.學法指導
動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主題圖、圖片(包括3只小猴、 4個梨子、 三個桃子、 2根香蕉)、1-5的數字卡片。
學生準備:
1-5的數字卡片。
九.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黑板上出示1-5各數,請學生認讀。
2.指導學生排列數的大小。
(1)報數字,讓學生拿出相應的數字卡片:2、5、3、1、4。
(2)出示:2、5、3、1、4數字卡片,請學生把以上的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二)講授新知
1.首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
從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們經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東西。有一天,他們走了很遠來到了一個很美的地方,這時的它們高興極了,可是肚子卻咕咕叫了,它們三個就商量分頭去找吃,過了一會兒它們都回來了,各自都拿著不同的水果(在主題圖上貼上相對應的水果圖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個數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幫小猴分水果呀?
比大小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7頁的內容,第21頁第5題、第6題。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主題圖;圖片:9只小猴、4個梨、3個挑、2根香蕉;1~5數字卡片;學具盒。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一)認讀1~5各數
(二)排序
1.教師報數請學生拿:2、5、3、1、4。
2.4、2、5、1、3,請學生把以上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同桌互相檢查、糾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教師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問:1.圖上有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
2.圖上有幾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
(二)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指導學生操作學具,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于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學生操作學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2)請學生觀察“>”,教師及時板書簡筆畫,“一條大魚和小魚,大魚在前讀大魚”,學生學說順口溜幫助其進行形象記憶。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條小魚和大魚,小魚在前讀小魚。”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小數在前用小于,相同數間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5.發散思維。
(1)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2)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時出了什么問題嗎?(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你們說說怎樣分才公平?(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后讓學生各抒己見。
三、知識運用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小猴,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注意巡視,及時批改。
3.請學生讀一讀兩道算式。
(二)做教科書第21頁練習二第5題學習小組的同學互相說圖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小于幾?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大于幾?
(三)游戲:看誰找得快
1.教師出示數字2和4,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里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看誰最快。
2.小組游戲:請學習小組的組長出示兩個數字,其他同學找符號。
3.填第22負第6題,相互評價。
四、全課總結
比大小 篇6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17-18
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多少的比較方法。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讀法和作 用,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建立符號感。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動物頭像學具、﹤、﹥和1—5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1、課件演示:動物樂園場景
師: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小動物們都到動物樂園幫忙,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
2、匯報交流。
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馬、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
(1) 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動物? 請用學具(動物頭像)表示出來。
(2) 學生擺完,設疑激趣 :來了這么多的動物,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來比一比看。
①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怎么比?比的結果是什么?
A、獨立思考
B、小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 和 同樣多; 比 多; 比 少。
(教學設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認識等號。(研究第一種情況)
(1)學生匯報:我把熊和鹿做比較。
師: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A:我用數的方法來比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樣多。
學生B:我用擺的方法進行比較,熊擺了4只,鹿也擺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樣多。 ……
(教學設想: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誰多?誰少?你怎么知道?”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教師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2)展示學生各種不同的擺法,比出好的,將學生引導到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課件出示)
(教學設想: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3)、認識 “=”
熊有4只,鹿也有4只,我們就說熊和鹿的只數同樣多,4和4同樣多,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等號”) 課件 出示 4 = 4 讀作:4等于4
等號
(教學設想: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4)找找動物樂園里還有誰和誰同樣多,幾等于幾?(馬和猴子同樣多,3=3)
(5)舉例:除了3=3,4=4以外,你還能舉出別的例子來嗎?根據匯報,師板書。(1=1,5=5……)看黑板上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等號兩邊的數一樣)“兩邊相同用等號”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1)認識“>”。
①匯報。學生A:我是把猴子和兔比,兔子有5只,猴子有3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
學生B:我是擺一擺知道的,兔子擺5只,猴子擺3只,多出了2只,所以兔子比猴子多。(課件出示一一對應的擺法) ……
②引出大于號。
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等號行嗎? “我們把這個等號變一變,”課件動畫演示等號變大于號:把等號左邊的口張大點,右邊的口變小點,就成了大于號。(讓學生體會到符號之間的聯系)
③這個式子5>3怎么讀?(5大于3)。用手勢幫助我們記住大于號,課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撐開,形成一個大于號,“大口朝左大于號”。
(2)認識小于號。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應用什么符號表示? 課件動畫演示:把大于號轉個180度就是小于號。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這個式子怎么讀? 3<5(3小于5)。 課件:我們用左手表示小于號,撐開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號”。
三、練習與拓展 。
(1)練習使用“<”“>”
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幾大于幾?幾小于幾?課件逐一出示
(2)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觀察這些算式,用大于號和小于號時你發現了什么?(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于號,大口朝右小于號,兩邊相同用等號”。)
(教學設想: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如何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3)揭題:我們今天認識了“>”、“<”,“=”這三個好朋友。(出示課題)
(4)課件出示書P18“做一做”第1題。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講評。
(5)游戲:排排隊。請5位學生上來當數字娃娃1、2、3、4、5,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① 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② 誰最大?誰最小?你能選出其中兩個數嗎?(每個學生用 “﹤”“﹥”擺擺看,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匯報。)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剛才我們學習了,下課后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幾等于幾?”
(教學設想: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比大小 篇7
兒童身上的數學
----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一冊教材17頁
[教材分析及思考]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在前面學過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個梨,3個桃子,2只香蕉)的主題內容,在一個班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我發現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覺這一內容離兒童的實際生活遠了一點點,給學生的感覺不夠鮮活。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進行教學。也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于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根據這一理念的指導,在第2個班教學時我有所改進,我從學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東西入手,引導他們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從而引出“<、>和=”的認識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改變后的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能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的大小。
2、能力目標:通過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合作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
一、游戲導入
1.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了哪些數字啊?(出示1--5數字卡片)。下面我們做個游戲,同桌互相找找說說對方身上有哪些東西的個數可用1-5來表示的。比一比誰最棒,找得又快又多!
2.同桌互找互說。一人說另一人聽。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3.請愿意向全班同學匯報的同桌來說說。
(1個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腳,1條辮子,3個兜,衣服上有4朵花,4個字,5個手指頭......)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創設讓學生去同桌身上找能用1-5來表示的東西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學生個個興趣高漲地去找去發現,并快樂地體驗到原來自己身上也藏著這么多的數學知識。這樣教師自然而然地把學習材料的選擇權還給了學生,把發現問題的機會留給了學生。同時拉近了學生與數學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輕松地進入課堂,為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二、探究新知
1.師:找了之后,你有什么發現嗎?或有什么話要說嗎?
生1:我們每個人的眼睛,耳朵這些東西是一樣多的。師追問:都有幾只?生:2只。
生2:我們每個人也都有2只手和2只腳。
生3:手指頭,腳指頭也一樣多。
師:對了。象眼睛和耳朵同樣多時,我們就說2只耳朵和2只眼睛相等。(板書:=)等于號是兩根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2=2。
知識遷移:師:根據剛才的發現,你還能說出其他象這樣的算式嗎?
生1:我有2只手和2只腳。可以寫成2=2。
生2:伸出一只手說:我的5個手指頭和他的(指其同桌)一樣多。可以寫成5=5。
......
2.師:剛才小朋友很棒,找出了每個人身上一樣多的東西。再觀察看看,還有什么不一樣的發現?
學生思考后,由于前面的影響,有點思維定勢。師提示:把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東西比比看。
生1:我的耳朵比嘴巴多。師:好的。能把數量也說出來嗎?生1:耳朵2只比1張嘴巴多。
生2:我有2只眼睛,只有1個鼻子。我的眼睛比鼻子多。師糾正:應該說你眼睛的數量比鼻子的數量多。
生3:我扎了1條辮子,她扎了2條。我的辮子比她的少。師:你先說少的,和他們不一樣。
生4:我的衣服上有3個扣子,他只有2個,我的扣子比他的多。
......
師:3個扣子比2個扣子多,也就是3>2。板書:3>2。請學生跟讀三大于二。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能用一個動作表示它的形狀?
(有的把食指和拇指張開朝向左邊表示,有的把兩只手的腕部合攏手掌張開口子朝向左邊,更有的用身體來表示,屁股朝向右邊來表示)
做過之后幫助學生形象地記憶符號的形狀。
師:誰還能說出其他這樣的算式嗎?
生:5個手指頭比2條眉頭多,可以寫成5>2。
有一個比較調皮的學生起來說:我有2個鼻孔,只有1個鼻子,鼻孔的數量比鼻子多,可以寫成2>1。眾生都笑了。不過他的回答說明他觀察的很仔細,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3:“<”的教法同上。
4:請學生觀察2=2,3>2,3<5這3個算式,說說有什么發現?自己思考后解決不了的,可以小組討論(教師輔助進行如:誰在前面,誰在后面?符號前面的數與后面的數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學生回答后,師用順口溜幫學生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號,小數在前用小于號,相同數間用等于號。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通過創造性地創設問題情境,無論是學習材料的提供,還是問題的發現,均是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完成的,體驗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感悟到了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驗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和感悟數學知識內容規律的一個必然過程。在以“動”促活以“動”促思的動態生成過程中展示了數學的無窮魅力。本案例安排了多樣化的活動,動口、動手、動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拓展應用
1:師:小白兔聽說小朋友今天學習了一種新本領,要來考考小朋友,行嗎?眾學生都很高興。
師說問題--就是教材17頁的思考題。學生思考后基本上有2種解法。一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連線)看出兔子多,蘿卜少;一是用數數的方法數出兔子多,蘿卜少。所以每只兔子吃一只蘿卜是不夠的。
2: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的第一題。師讀題,生聽清題意。
(1)左右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左右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生獨立填,師巡視,及時批改。
3.游戲:看誰找得快
(1)師拿出數字卡片3和5,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呢?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里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誰找的最快!
(2)小組游戲:請小組長出示1-5中的兩個數,其他同學找符號。并互評誰找得又快又對!
(3)睜大眼睛在教室里找找還可以比比哪些東西的數量?并說出算式。指名說。小組內說。
[力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白兔解決問題,在教室中找東西進行比較,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更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懂得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
生1:我認識了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這些數學朋友。
生2:我會用大于號來表示兩個數的大小了。
生3:這節課我學的很開心。
[課后反思]
這一節課,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知識的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教學較為成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系才便于為兒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學習數學所必需的感受和生活經驗;但是,生活感受、生活經驗還不是數學,還必須經過一番“數學化”的工作。而這一過程就需要教師輔助完成。本堂課一開始,我就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并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過程。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而且一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好動。在教學中,我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請學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東西;用動作表示>,<的形狀;根據數字找符號;在教室里找可比的東西進行比較,再抽象出數字說出算式。使學生在口說、手動、耳聽、眼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3.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弘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符合當今社會“主體回歸”的時代要求。數學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發展。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入學時間短,所以在課堂上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各方面的互動;留給學生廣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情境演繹的經歷者,情境意義的建構者,將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成為情境展開過程中的主角,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主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
比大小 篇8
(二)
內容:小數的性質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通過“在方格紙上涂一涂,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的活動,經歷用幾何模型研究小數的過程。
2、用直觀的方式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規律。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問題情境
1、比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誰大?你是怎樣想的?
2、我們一起驗證一下,在圖上涂一涂,再來比一比。學生在書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說一說。
3、0.2和0.20怎么會相等呢?這是不是一種巧合?
4、在下面兩幅圖中涂出相等的兩部分,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
在小組內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發現了什么?
三、鞏固與應用
1、第10頁試一試1、2。
2、第11頁練一練1。
3、第2、3題。
4、閱讀。《你知道嗎?》
四、總結。
這節課你發現了什么?
教學反思:學生通過圖一圖、比一比,發現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規律。并能熟練的應用這一規律。
比大小 篇9
一 、教學目標
1、 認識“〉”、“〈”、“=”,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數的大小。
2、 培養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
二、預計教學時間: 1 節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數的大小
三、教具學具準備
猴子分水果圖,猴子、梨、香蕉、桃子圖片。
三、教學活動
(一)呈現課本主題圖,組織學生觀察,教師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1、 有一天,猴子靈靈過生日,他請了好朋友來家里慶祝。它一共請了幾個朋友?它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水果?每種水果各有幾個?怎樣整理可以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種水果夠吃,那種水果不夠吃呢?(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
(二)動手操作,學習“〉”、“〈”、“=”
1、學生用學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擺放小猴和3種水果
2、學生展示自己擺放的結果,師生共同擺出書中的象形圖,并寫上相應的數字
3、學習“3=3”
(1)一只小猴子說:我喜歡吃桃子,可我們每人能吃到一個桃子嗎?
(2)一個猴子吃一個桃,3只猴子要吃3個桃子。桃子夠嗎?猴子的只數和桃子的各數由什么關系?(它們一樣多,同樣多、相等)
(3)教師:表示兩種東西一樣多,我們可以用符號“=”表示,并在圖下面寫上“3=3”并教讀這個式子。
4、學習“3〉2”
方法與前面相同,告訴學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說說大于號的形狀,
5、學習“3<4”
方法與前面相同。與小于號比較,借助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記憶大于號的用法,如“大嘴對大數,尖角對小數”等。
6、區分“〉”和“<”
(1)區分兩種符號
用手勢表示不同等符號,教師說名稱,學生用手勢表示
(2)教師說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來
(3)5以內的數字比大小,填上正確的符號
(三)小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2、我們比較數的大小時,可以用關系符號“〉”、“〈”、“=”來表示。比較物體多少的時候,可以用一個對應一個的方法進行比較。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
1、 課本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引導學生看圖后說說書中是怎樣比長短的?(用數格子的方法)
2、 填空
(1)左邊擺2個梨,右邊擺1個蘋果,填( )〉( )
(2)左邊擺4朵花,右邊擺3個梨。填( )〉( )
(3)左邊擺3個蘋果,右邊擺5朵花。填( )〉( )
3、完成書練習二第21頁第5題
4、在□里填數。
□ =□ □〉□
6、在□里填數。
【提高練習】
7、 完成書練習二第22頁第6題
8、 5〈□
【拓展練習】
9、這里有1、1、2、3、4、5、=、〉、<這些數字和符號,用這些數字和符號組成各種不同的式子。
比大小 篇10
比大小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7頁的內容,第21頁第5題、第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建立符號感。
教具、學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主題圖;圖片:9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1~5數字卡片;學具盒。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一)認讀1~5各數
(二)排序
1.教師報數字請學生拿:2、5、3、1、4。
2.4、2、5、1、3,請學生把以上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同桌互相檢查、糾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教師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問:1.圖上有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
2.圖上有幾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
(二)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指導學生操作學具,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于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學生操作學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2)請學生觀察“>”,教師及時板書簡筆畫,“一條大魚和小魚,大魚在前讀大魚”,學生學說順口溜幫助其進行形象記憶。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條小魚和大魚,小魚在前讀小魚。”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于,小數在前用小于,相同數間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5.發散思維。
(1)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2)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時出了什么問題嗎?(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你們說說怎樣分才公平?(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后讓學生各抒己見。
三、知識運用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
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小猴,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注意巡視,及時批改。
3.請學生讀一讀兩道算式。
(二)做教科書第21頁練習二第5題
1. 學習小組的同學互相說圖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小于幾?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大于幾?
(三)游戲:看誰找得快
1.教師出示數字2和4,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里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看誰最快。
2.小組游戲:請學習小組的組長出示兩個數字,其他同學找符號。
3.填第22頁第6題,相互評價。
四、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比大小 篇11
教學內容:教科書17頁,練習二5、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于、大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會用數字、符號或圖形進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結合點:
1、 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2、 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圖片學具:3只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
教師準備“猴吃水果圖”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講授新課
1、創設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圖”的電腦課件)
在一片綠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愛的小猴子抱來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們圍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數畫面中的水果。
讓學生觀察畫面,師提問:畫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說一說。學生說的時候,教師到各組巡視、傾聽,并加以引導。數水果的數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順序數。
3、 示象形圖。
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出水果的數量的基礎上,派代表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讓主題畫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從畫面中跳下來,擺成如第17頁的象形圖,并標上數字。
4、 認識符號“=”的含義
(1)提問:有幾只猴和幾個桃?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嗎?
(2)讓學生用學具擺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的圖案。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并用課件顯示教科書第17頁中的“3只猴對3個桃”的圖。
(3)教師指名回答問題,師生共同總結:“有3只猴和3個桃,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只猴能吃到1個桃。”
(4)教師在兩個3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等于3”。
5、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讓學生根據問題:有幾只猴和幾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嗎?以小組為單位用學具擺一擺。
b) 學生匯報,師生總結: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數比香蕉的個數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師在3和2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大于2”。
6、 認識符號“<”的含義。
a) 用前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學。
b) 師提問:每只猴能吃到一個梨嗎?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總結:有3只猴和4個梨,猴的只數比梨的個數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個梨,還有一個。
d) 教師在3和4之間寫上“<”,并帶著學生讀:“3小于4”。
6、擴展活動
學生認識了各個符號后,引導學生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巡視。學生說的也許不是教師心里的答案,但對學生的想法應予以鼓勵,并引導學生回顧1---5的點子圖的排列情況,想1---5的排列順序,最后師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認識符號“>”、“<”
讓學生對著“>”、“<”每個人發揮想象,他們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怎樣記住“>”、“<”。指名說說。只要學生說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許他們想的是你所沒想到的。同時要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記憶,教師不要橫加干預。
二、鞏固練習
1、練習二5
讓學生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 )里填上數,然后根據“>”、“<”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里填數。
2、 練習二6
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兩個數來比大小,在“>”、“<”、“=”兩邊的方框里填上適當的數。
三、擴展活動:第17頁上的思考題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思考:有的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連線、用學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蘿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蘿卜;有的學生數出兔子的只數是5,蘿卜的個數是4,根據1---5的排列順序得出4<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個蘿卜是不夠的。
比大小 篇12
教學設計教學;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教具準備;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比大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創設情境,復習舊知
在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幾的分數,同學們能夠通過折紙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歡的分數嗎?
(1)學生用紙折分數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數。
(3)全班交流匯報展示的過程,有針對性的張貼并板書四組分數:(3/4,1/4)、 (1/4,1/2)、(3/8,1/8)、(1/8,1/6)。
2、觀察分數,組織分類。
剛才老師把同學們展示的分數張貼了四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四組分數,你能給它分一下類嗎?
(1)學生獨立觀察每組分數的特點
(2)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分類
(3)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陳述分類的思維過程。
(4)教師小結:我們把分數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類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導質疑,引入課題
對于剛才我們分出的這兩類分數,大家想研究它們哪方面的問題?
(1)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生2:我想知道兩個分數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選擇的解決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比較一下兩個分數,哪個大哪個小這一問題,好嗎?(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組拿出手中另一張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 小組選代表說出比的思維過程
(3)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個1/4,3個1/4比一個1/4大,所以3/4>1/4。
(4)用同樣的方法比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左邊圖)。
② 學生爭當“小老師”自行講解比的過程。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1/4和1/2誰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剛才比較的方法,四人一組想一想”。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 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樣的方法比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右圖)。
②學生自告奮勇講解比較的過程。(師適當引導并鼓勵)
③根據分類總結比較大小的策略。
(1 ) 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2 ) 小組交流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為什么?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分數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數少,分數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的份數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鞏固、實踐、應用。
1、給分數先涂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數涂顏色,并比較分數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學生獨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
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更新的收獲?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比大小 篇13
一.教材依據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
二.設計思想
1.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
在這節課中,通過創設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講故事讓學生自己運用手中的學具進行一一對應相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主的探索發現。
2.巧設數學活動,激勵學生主動探究。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讓學生操作拿出與猴子和香蕉相對應的數字卡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講完后讓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現,等等。
3.及時反饋反思,滲透學習策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對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對解決問題結束的及時反思,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認知過程。比如,通過對各種個性化練習的及時反饋,讓學生更加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認識“<”、“>”、“=”這三個符號的讀法及其含義和作用。
(2)會用“大于”、“小于”、“等于”來識別5以內數的大小。
(3)初步學會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認讀和學會“<”、“>”和“=”的用法。
(2)通過練習讓學生初步建立符號感。
(3)在情境中培養學生初步初步學會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學習學興趣,體驗實際生活中的大小。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
會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五.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數的大小,并正確的運用“<”、“>”和“=”
六.教法選擇
創設情境法
七.學法指導
動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主題圖、圖片(包括3只小猴、 4個梨子、 三個桃子、 2根香蕉)、1-5的數字卡片。
學生準備:
1-5的數字卡片。
九.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黑板上出示1-5各數,請學生認讀。
2.指導學生排列數的大小。
(1)報數字,讓學生拿出相應的數字卡片:2、5、3、1、4。
(2)出示:2、5、3、1、4數字卡片,請學生把以上的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二)講授新知
1.首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
從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們經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東西。有一天,他們走了很遠來到了一個很美的地方,這時的它們高興極了,可是肚子卻咕咕叫了,它們三個就商量分頭去找吃,過了一會兒它們都回來了,各自都拿著不同的水果(在主題圖上貼上相對應的水果圖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個數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幫小猴分水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