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教學案例及反思(精選2篇)
《高矮》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2單元《比較》中“高矮”的內容。
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薄案甙币徽n是在學生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讓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厚薄。教材內容是讓學生在一個主題情境中發現事物的高矮關系,然后學會比較人的高矮,再通過一組練習來呈現事物的長短、厚薄關系。從教學內容來看,進行高矮、長短、厚薄等比較,并不是純粹的知識性學習,而是一種體驗性的活動,包含了豐富的過程性的學習目標。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提供具體有趣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性活動。本節課分為“初步感知——直觀比較——操作練習——發展新知”幾個層次來教學。
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與學生交流,問:“你和比,誰高一些?”一般孩子能回答出來,但有的孩子連蒙帶猜,還有極少數不知所云,可見一年級的學生對高矮、長短、厚薄已有了初步的感受。通過進一步了解,我發現絕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例如使比較的兩個孩子站直,另一個孩子來觀察、比較。這說明:學生對于比較的正確方法及更深層次的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谶@一認識,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點撥者。
教學目標
1.知道物體之間的高矮、長短、厚薄的關系,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經歷比較事物的高矮、長短、厚薄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3.通過四人小組比高矮的活動,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過練習和游戲,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實物投影儀,錄音機,世貿大樓圖片一張,彩帶三條,小螞蟻回家的模擬圖。
教學流程
一、感受高矮的存在。
1.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前不久在美國發生的一件大事嗎?(學生踴躍發言。)
。2)出示圖片:美國紐約世貿大廈。
。3)提問:看看這幢大樓,把它和周圍的樓房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生感嘆:它真高。
(4)講解:這棟大樓有110層,曾經是美國紐約最高的樓。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襲擊,它已被夷為平地。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都感到很氣憤。設想一下,假如你以前曾經有機會站在這座樓上往下看,會有什么感覺?
生1:會很怕。
生2:我會腿發軟。
生3:那么高,我會覺得像要掉下去一樣。
(5)比較:你平時站在我們教學樓3樓或4樓走廊上往下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生:不會。
師: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世貿大廈比我們的教學樓高得多。
。6)出示課題:世貿大廈比我們教學樓高,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樓比世貿大廈怎么樣?(生:矮。)今天這節課就來學習與高矮有關的知識。(板書課題:高矮。)
【原教材主題圖的“高矮”關系不明顯,教師大膽舍棄原主題圖而結合當時的時事,選擇了“9·11事件”中的“世貿大廈”圖片。選擇這一題材的依據,一是這幅圖中世貿大廈像個擎天巨人一般在密集的樓群中異峰突起,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好高啊”,直奔主題;二是“9·11”事件轟動世界,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對各種媒體中的相關報道也并不陌生。事實證明,學生對這件事情的熟知程度及關注程度大大超出了老師的想像。將數學課堂與關注時事、關心世界、熱愛和平的主題聯系在一起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認識生活中的例子。
師:平時你們見過像這樣比高矮的例子嗎?
學生踴躍發言,列舉了許多例子。如,中南大樓比教學樓高,紅綠燈比汽車高,草地比山峰矮……
3.學生自由活動。
在背景音樂中,學生自由下位尋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自由討論。
【由遠及近,由抽象到直觀,學生自己發現、探討,舉例子、找例子,充分感受高矮的存在,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另外,讓學生自由下位尋找、討論,打破傳統課堂嚴肅、拘謹的組織形式,還學生以自由、輕松的空間,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二、比較人高矮的方法。
1.引入。
(1)估計:剛才有同學發現的身材有高有矮。下面請兩個同學——和站起來,大家估計一下,他們誰比誰長得高一些?
。2)提問:他們估計得對不對?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們誰高誰矮呢?
生:比一比。
。3)比一比:驗證比長得高,比長得矮。
2.出示課本第16頁圖例。
。1)談話:(出示左圖)小強和小麗也在比身高?催@幅圖,誰能很快告訴我,誰高誰矮?
生1:小麗高些。
生2:小強比小麗高,但是他踮起腳跟了。
。2)提問:小強是踮起腳跟才比小麗高,你們認為怎樣比,才知道誰長得高呢?
生:小強要把腳放平再下來比。
。3)交流:(出示右圖)他們又比了一次,再看他們是怎樣比的?誰長得高一些?
生1:一樣高。
生2:小強比小麗矮一點點。
(4)反饋:像左圖那樣比,我們能不能說小強比小麗長得高呢?(生:不能。)看來,比身高的時候,兩個人的腳要放在同一平面上。現在你們會比身高了嗎?
3.小組活動。
。1)內容:前后四人一組,比一比,誰長得最高?誰長得最矮?
(2)要求:小組先商量一下,準備怎樣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
(3)學生活動約3分鐘。
。4)反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邊演示邊說方法。
組1:兩兩相比。
組2:一個人和三個人依次相比。
組3:站一排相比。
【在這個活動中,四人小組首先要商量確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實驗,最后在全班演示匯報,真正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體驗!
三、課間休息。(略)
四、練習(課本第17頁)。
第1、2、3題學生獨立完成。
第4題
師:(出示模擬圖)螞蟻三兄弟要回家,他們走了3條不同的路,看看誰走的路最短?誰走的路最長?你是怎樣想的?
四人小組討論。然后展示學生的想法。
五、游戲。
1.激趣:請和上講臺來,同學們猜猜看,我讓他們上來干什么?(生猜)看看他們倆誰比誰長得高?
2.活動:能不能想個辦法,使變得比高?
3.其他學生指導,這兩個學生表演。
。▽W生情緒高漲,出現了許多方法,如矮個學生踮起腳,高個子蹲下來,矮個子站到板凳上,另一個學生把矮個學生抱起來,等等。)
4.師:還能怎么辦?誰來幫幫他們?
5.談話:你們想出這么多方法使兩個同學的高矮發生了變化,真聰明!其實長短、厚薄在一定條件下也都是可以變化的,這個問題留到課下你們自己試試,好嗎?
【“想辦法使矮個子變高”,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有趣,積極踴躍地投入到這個活動中來,課堂氣氛也隨之被推向高潮。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高矮是相對的、可以變化的,此時,教師指出長短、厚薄在一定條件下也都是可以變化的,延伸至課外,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課后反思
本節課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及由此采取的相應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其成功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個教師實踐、豐富、完善。本著這一認識,我對教材進行大膽處理。教材中原本是用一個生活情景——“兩個小朋友扶盲人爺爺過馬路”引出高矮。圖中高矮關系并不明顯,而且容易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如樹在臺階上,看似很高,實際不一定比馬路上的汽車高,這就有干擾作用。所以我結合當時的時事,選擇“9·1”事件,引出世貿大廈比其他樓高的圖片作為主題圖,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疑,引導學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在教學 “高矮”一課前,我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對高矮、長短等有了初步感受,但對于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谶@一情況,整個教學中,教師只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進行有序的活動,如,尋找身邊高矮的例子,估計、比較兩人的身高和幾個人的身高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積極踴躍,思維的火花不時在閃現。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比較高矮、長短、厚薄是經常遇到的,所以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比身高、判斷長短和厚薄、尋找最短路徑等。
例如,練習題第4題“小螞蟻回家”與第3題有內在聯系,都有化曲為直的思想。所以這里教師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小組作用,匯報時出現了數格子、數小段、數拐彎的多少等情況,甚至有的孩子想像把路拉直再比較。在這里,小小的一道練習題成為學生思維放飛的舞臺,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高矮》教學案例及反思 篇2
《高矮》一課的教學反思|北師大版
“高矮”一課是在學生學會了比較事物的多少、長短之后,讓學生學習比較高矮。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對高矮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能說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只不過對于正確的比較方法還比較模糊。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在關注知識性學習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如何設計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探究、體驗、比較的方法,培養 仔細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層次。
以淘氣和笑笑這兩個被學生所喜愛的人物到街上玩,遇到盲人過馬路,他們兩人上前攙扶,從而引發出問題,他們三人誰最高,誰最矮,讓學生討論,接著又請兩名學生上講臺和老師進行比較,為學生提供三次體驗比較高矮的機會,掀起本節課的高潮,通過學生獨立思考,與鄰近同學商量,小組合作等不同形式,從產生需求到尋求解決方法,從尋找規律到實際應用,使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教學,我感到用淘氣和笑笑貫穿始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地融入到課堂中去,同時對學生進行做好事教育來幫助學生在行為方面的提高,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自己還應注意一些問題,即學生討論的氛圍不夠激烈,小組合作的意識不夠強,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時,有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缺乏與他人合作意識。
《高矮》教學反思
《高矮》是小學數學一年級的內容,高矮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接觸的比較多,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游戲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
本課教材所呈現的情境由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幅情境圖安排的內容是通過觀察比較高矮;第二幅情境圖是兩個孩子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較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兩幅情境圖交換了順序,以游戲的形式,先讓孩子和我比高矮,又請了兩位高矮相差不明顯的孩子比高矮,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我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我讓兩個孩子分別站在講臺的兩邊,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樣不好比,從而想辦法讓他們兩個背靠背的比,讓一個孩子上倆當小老師幫他們比出高矮,可是我在中間又偷偷告訴稍矮的學生掂起腳尖(不公平比較),下面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來這樣比不公平,因為有了之前的比較,所以學生對這個結論很有意見。接著我讓學生之間組內互相比一比,自己總結出了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背靠背比高矮時,不能掂腳尖、必須脫鞋等。然后我幫他們總結出: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緊接著讓學生自己分組在教室中開展比高矮的模擬活動,在比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比一邊說“誰比誰高,或者是誰比誰矮”,讓每個學生更進一步的體會到比較高矮要在同一起點下才能進行。之后又讓孩子們四人一組通過想一想、試一試、比一比。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比高矮的其他方法:用尺子、靠墻、一拃一拃的量等,孩子們都很積極,這一環節很順利的解決了。
二、放手讓學生探索,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我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充分相信學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們在游戲后積極討論,然后向全班同學介紹,雖然有的學生說的不完整,但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剛才直觀的活動,大概說出比高矮(長短)的方法。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能行”,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還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還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方向。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在課堂上學生進行比賽時,我適時地給他們獎勵小紅花、小紅旗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這樣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使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從而增強學生的勇氣。
不足之處:在比較高矮的游戲時,由于放的太開了,以至于課堂紀律有點亂,而且所花的時間過多了一點,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傾聽學生的匯報發言。另外我出示第一幅情境圖太晚。由于前面耽誤的時間太長所以沒能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的比長短、高矮、厚薄的例子。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了有些練習題無法當堂解決。
《高矮》教學反思
《高矮》是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比較”一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關系,體會高矮的相對性。2、在比較過程中體會高矮的正確方法。3、滲透幫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針對以上幾個教學目標,我在課堂上是這樣設計的:
突破目標二:
在導入新課時,設計了以下兩個情景:
1、請兩個看起來差不多高的同學,站到臺前來,然后偷偷地讓其中一個同學在兩人背靠背比一比的時候,踮起腳尖。老師同樣提問:“誰的個子高、誰的個子矮?”學生們又炸開了鍋:“某某同學踮起腳尖了,不算、不算,不公平!”
2、請全班個頭最高(呂澤偉同學)和最矮(王南同學)的兩個同學上臺來做一個“比一比”的小游戲(讓最矮的同學站在椅子上,讓最高的同學站在地上,然后提出問題“誰的個子高、誰的個子矮”?)孩子們一下子炸開了鍋,有人喊“呂澤偉”、有人喊“王南”、還有人喊“不公平”。
——這時,老師趁勢引導學生小結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比個頭高矮時,要背對背,特別要注意公平,所以兩人應站在相同的起點,而且不能踮起腳尖。
突破目標一:
將班級中個頭最高的呂澤偉同學留下來,跟老師比一比,提出問題:“我們兩人誰個子高、誰個子矮?”。學生一下喊出:“老師高,呂澤偉矮!”。這時老師就故意質疑:“你們真奇怪,剛才說呂澤偉高,現在又說呂澤偉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通過這個情景,引導學生體會高矮的相對性。
突破目標三:
結合情景圖中:淘氣和笑笑攙扶老奶奶過馬路,以及兩輛汽車有序地停在斑馬線外等候。
——向學生滲透尊敬老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等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