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10 ao ou iu》教學雜談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小學 童 玲】
〖閱讀兒歌與識字的整合〗
兒歌或口訣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識字卻是他們由拼音的學習轉入高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新教材在編排上抓住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有機地把拼音與識字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安排不僅是鞏固和運用漢語拼音,還在于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條件。每一課中都有圖畫表示獨體字的意義,字的上面都配有漢語拼音音節,圖下又有漢語拼音短文和詞組、句子來概括圖意。學生通過讀兒歌,既學會了一些漢字又沒有增加單純識字的心理負擔。如漢語拼音第6、7、8課中的帶拼音的小短文、兒歌、童謠深深引吸著學生,激發起他們拼讀音節、認識漢字的強烈欲望。一位教育家曾說: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條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途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鋪路搭橋。既憑借圖明白了字義和短文的意思,又在運用漢語拼音識字讀文的過程中鞏固了漢語拼音、掌握了獨體字、認識了見面字(帶紅色音節的字)。
如第10課第二課時是這樣安排的:1、看圖說話,了解圖意;2、“借文識字”,自讀音節,找出與圖相應的短句;3、短文朗讀指導,理解文意;4、擴展活動中啟發學生說出自己認識的動物愛吃些什么;5、獨體字“小”“魚”“牛”的字形識記。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市萬富春五小 王 群】
〖根據教學需要,大膽地重組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媒介,一個有水平的教師不會按部就班,他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需要,重組教材,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佳狀態。
比如我在上《ao ou iu》一課時,也嘗試著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改變了原來一貫的按教材一個拼音一個拼音循序漸進地上法,先出示前一節課學過的三個復韻母卡片(ao ou iu),指生認讀,讓學生說說復韻母拼讀的小竅門,再出示這節課將要學習的三個復韻母朋友(ao ou iu),讓學生自己試著拼一拼,結果有一大部分的學生,能根據復韻母的拼讀規律,很快讀出這些音節,接著老師幫助正音,鼓勵這些學生當小老師,幫助其他小朋友讀準音,這樣既發揮了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又以點帶面,教會了全體學生,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而課本上的那些插圖,原先是作為說話訓練和引出拼音字母的載體,現在我將他們放在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母”的環節中,隨機出現的,這樣既擺脫了陳設化的教學模式,使課堂顯得更自主更活躍,又形象地幫助了學生的有效記憶,可謂一舉多得。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向陽小學 肖珠英】
〖在拼音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拼音單元為我們創設了很多富有情趣的插圖,我在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逐步培養學生學會比較規范的練習說話,有創造性地練習說話,發展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如《ao、ou、iu》一課的插圖上畫著小貓在吃魚,小狗在吃肉,小牛、小馬在吃草。在指導觀察圖畫時,我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創造性地說出:小貓抓老鼠有功,主人賞給它一條魚,它吃得津津有味。小狗看門負責,它最愛吃肉,主人就賞給它一塊美味的肉。小牛、小馬干了一天的活,主人看它們很勞累,就讓它們到草原上去吃青青的、嫩嫩的草。學生還會根據圖意自編兒歌:小貓吃魚喵喵叫,小狗吃肉咪咪笑,小牛和小馬,吃上青草微微笑。成語、古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教學拼音和滲透成語、古詩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如拼讀“pùbù”后,可帶著學生一起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