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復習二》教學反思(精選2篇)
《漢語拼音·復習二》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了一節新課是復習二中的三個練習:讀讀連連、我會認和我會讀。這節課的目標是復習第二單元的音節和生字。
首先,在我會讀環節中我先出示聲母中的幾對“雙胞胎”:z zh c ch s sh n l p q b d,讓學生對比讀,接著再出示音節的對比,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通過個別讀,齊讀等方式的讀掌握這幾個音節。因為是課前的幾分鐘學生注意力還比較集中。在讀讀連連這個環節中,我用“猜謎語”的形式激趣:小朋友們,每個圈里都是一個謎語,把里面的拼音連起來讀讀,就知道謎底了。看看哪個小朋友是“謎語大王 ”。于是一雙雙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沒用多少時間所有的音節就通過小老師帶讀,齊讀等方式拼完了。而以前拼數量多點的音節時學生大多沒有這么大的興趣,要花較多時間組織。不過,接下來的連線是這節課失敗的地方。我先讓學生觀察書上連起來的兩組音節:qìchē、huǒ chē,引導學生說出因為他們都是車所以把它們連在一起。卻忽略了它們的顏色也是一樣的這個有利條件。因為一年級學生注意是形象思維,所以他們對顏色比較敏感,而光光讓他們把同一類的事物連起來,在這么多的音節中有一定難度。結果這道題花了很長的時間。“我會認”這個環節只有5分鐘的時間,我先出示課件:一顆種滿水果的大果樹,點擊水果后面有生字。我先請學生個別說說他們想吃什么水果,然后點擊相應的水果,引導學生讀出生字:要把生字讀對了,你才能成功摘下水果。學生讀正確了,再請他帶著全班讀。由于果樹這個事物非常形象而且顏色豐富,學生有很大的興趣。但是由于時間沒有把握好,本來我還設計了讓學生猜每個生字在哪個水果后面,讓學生在游戲中反復牢記生字。
漢語拼音復習(二)課后反思
漢語拼音的拼讀感覺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體會出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是要通過貼近生活的多種練習方式復習,不斷加強拼讀的練習,逐步達到熟練程度。本課將參觀活動貫穿在整個課堂環節中,創設情景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接近生活,較為真實。結尾處的圖畫練習也是借助漢語拼音來完成的。從整體設計可以看出,漢語拼音逐步成為學生識字的拐棍,學會漢語拼音后,學生就可以利用這根“拐棍”識字。
《漢語拼音·復習二》教學后記
1、學生對動手拼字母的環節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學生編出了很多的拼音操,孩子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獲得進步。編出的操我們把其作為課中操,第一復習了拼音,第二讓孩子們活動了身體,效果不錯。
2、可能是課文學習編排的時候,平舌音在前,所以,很多孩子對聲母的順序也搞錯了。看來,先入為主確實比較難以改變。于是,我又給孩子們編了他們趕興趣的故事:有一天,拼音王國里的老爺爺覺得這么多的小寶寶在里面太亂了,就要求拼音寶寶排好隊伍做游戲,否則要把拼音寶寶們趕出拼音樂園。于是,拼音寶寶們很快地排隊了。你猜他們是按照什么來排隊的?是呀。他們按照先來后到的原則,我們先認識的排最前面。可是,排著排著,有人哭了。是誰呢?原來是平舌音三兄弟。他們一邊哭,一邊要求:“我們都是一個人,翹舌音哥哥身體長得比我們大(都有h做伴),我們想和前面的 j q x 連在一起。”老爺爺聽了,征求四個翹舌音的意見。翹舌音兄弟很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他們排的隊伍就這么固定下來了。
孩子們聽了這個故事后,就很方便地記住了。
《漢語拼音·復習二》教學反思
在最近舉行的新老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我執教了《漢語拼音復習二》。在認真地觀摩其他同事的課堂教學、聽取評委的意見后,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反思。
一、發現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環節不夠緊湊,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由于教學環節不緊湊,在教學內容銜接上過度不夠自然。因此課堂上出現“空擋”,造成時間浪費,學生注意力分散,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單調而保守,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一是教師沒有恰當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缺乏生動形象的影像,不能強有力地吸引住學生的眼睛,因此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教師對課堂上生成的資源不能及時把握、利用,只是一味地按自己預設的去進行教學,最后看似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
3、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本課是復習課,復習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在復習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它的特點就是多練。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訓練卻不夠,以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一是訓練面不夠廣,沒有照顧到接受能力稍差的學生;二是訓練方法單調,除了指名讀、全班讀、男女生比賽讀,連開火車讀都沒有。這樣的練習怎能讓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呢?
4、對課堂的調控不及時、不到位。當課堂上出現學生溜號時,我沒有及時地進行教育、引導,沒有及時控制,結果造成“鬧堂”的局面。
5、教學語言單調乏味,缺乏感召力、親和力。
二、這堂課的失敗主要在于
1、我對學情關注不夠,在備課時,對學情的分析不夠周全。
2、自身基本功差。
3、平常對學生的常規教育還不夠。
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課,為了對得起這些孩子,為了讓自己不落后于其他同事、不落后于這個時代,我得學習、學習、再學習。
《漢語拼音·復習二》教學反思 篇2
一、故事引入
師:今天,周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題目是《漢語拼音字母照鏡子》。小朋友們洗完臉之后,總要照一照鏡子,看看臉洗得怎么樣。有一天,b、p、f 這三個漢語拼音字母也去照鏡子。他們走到大鏡子之前一看,都大吃了一驚。因為從鏡子里看到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自己的伙伴──另外一個字母。還有那個 “f”更是著急;他第一次照鏡子時,怎么看也看不清楚。等到自己變換一個姿勢去照時,才看明白是自己的一個伙伴。你猜一猜,他們從鏡子里看到的,是哪幾個字母?
生:我知道,b 看到的是 d,p 看到的是 q。
生:我知道f看到的是t。因為鏡子里字母的樣子,正好和他們左右相反。而大f開始照鏡子時看不明白,等到他變個姿勢頭朝下──f,再照時,鏡子里立刻出現了他的伙伴t。
全班鼓掌。
生:老師,我覺得他們很像雙胞胎。
師:說得好,你真有想象力。
二、記字母形
師:那我們可以怎樣區別這些雙胞胎呢?
生:像個6字 b b b、6字反寫 d d d。
生:“q”很像“9”,所以我說像個9字 q q q。
生:像個9字 q q q、9字反寫 p p p。
師:你們真行,會拿學過的字母、數字來比較,幫助記住“q”的樣子。
生:“p”一轉身 q q q。
生:傘把朝上成了 f,傘把朝下就念 t。
生:我也有辦法記住。鯉魚跳躍 t t t ,拐杖倒放 t t t。
師:老師也有兩首兒歌能記住他們,你們想學嗎?
生:想。
大屏幕出示:“b 像6、q 像9,d 字看 b 轉身走。p 字和 q 對面瞅,誰能分清四個好朋友? ”
“稀奇稀奇真稀奇,b、d 肚皮對肚皮;好玩好玩真好玩,p、q 臉蛋對臉蛋。”
三、捏一捏
師:現在你能用你課桌上的橡皮泥捏一捏,擺一擺嗎?
學生很來勁,有的獨自在捏,有的與同桌一起討論著捏。學生很開心地在玩中學習。
師:誰愿意到黑板前擺給大家看?
學生踴躍舉手。師指名兩生到黑板前操作,都完成得很好,很自然,看不出學生有一點兒緊張。
【反思】
拼音字母中,有一些字形、字音非常相似,難以掌握。我通過故事引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一下子就溶入了課堂。再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字母。學生興致勃勃地自編順口溜,思維非常活躍。這樣通過學生動腦、編出的順口溜,不僅學生容易記憶,而且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拼音的成就感,使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的發展,同時大大開闊了學生的思路,使他們自覺地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最后以獨特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己用橡皮泥捏、擺字母形體。學生興趣盎然,非常投入,字母的形狀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