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方法,趣學拼音──《漢語拼音7 z c s》教學案例及反思
生4: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踩了小蟲子一腳,小蟲子痛得打滾時的樣子就像字母 s。
……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個人和集體共同的創造思維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得到發展,真是“授之以漁”勝于“授之以魚”。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是兒童參與率、合作率較高的一種行為方式。一年級新生天性活潑好動,單靠圖片、故事等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需要的。讓他們做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游戲,運用得當是一種學習效率很高的方法,同時也還了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于是我根據學生剛才的想象力,又編了拍手歌:你拍 z,我拍 z,像個2字 z z z;你拍 c,我拍 c,像個半圓 c c c;你拍 s,我拍 s,半個8字就是 s。
很快,學生也跟著我玩起了拍手歌,同桌還合作拍手背兒歌,同時要求同桌之間互相辨音糾正。我呢,也以小伙伴的身份參與其間,使老師極具有親和力,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充滿了樂趣,又讓學生得到適當的放松,有利于課堂的延續。
復習鞏固。繼拍手歌之后,轉變游戲方式,變成猜謎語、拼音接龍,看誰的反應快。如:猜“s”,半個“8”字,接下來就是“s s s”。還有師生角色調換,看誰能把老師考倒,學生們躍躍欲試,情緒高漲。現在呀,不論是課間玩耍,還是放學回家,學生們都會三五成群,拍著小手進行誦讀,學得快,記得也快。
課外延伸。最后讓學生利用橡皮泥、小棒、細鐵絲,捏一捏,擺一擺今天學的三個聲母娃娃 z c s:有的學生獨自進行,有的與同桌討論合作,有的一邊擺一邊讀。我給捏、擺好的學生以展示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創造的喜悅。
【教后反思】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沒有硬性地把學生拉到預先備好的課中,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學習。這個案例體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教法適應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始至終感到興趣盎然。二是深研方法,教法有變化,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等多種方式交替進行,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三是把漢浯拼音納入語文教學體系中去認識,引起學習拼音的興趣,使漢語拼音教學真正能為語文教學奠定基礎。四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教得輕松,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