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教學實錄及反思
(創設情境,請兩名小記者上深入到同學當中采訪,并在班級中匯報采訪到的材料。)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星星報社最近一段時間正在為缺乏稿件發愁呢!現在報社正在招聘小記者呢,希望小記者們能為報社搜集一些關于小學生在家里的活動情況材料。下面老師想請兩位同學以小記者的身份到你們中間采訪,有誰報名參加?(兩名小記者到同學中采訪)
匯報,評價。
小話劇表演,(內容──在家里)
1、小組交流表演的角色與內容。
2、上臺表演。
3、評價。(評價話劇表演的質量;評價誰說得好,說得準,注重禮貌,大方等;評價怎樣做更好。)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你在學校里的一些情況。
【反思】
“口語交際”是口語訓練及人際交往的綜合素質體現,從平時零散的語言訓練中集中凸顯出來。既集中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進一步加深研究口語訓練的方式、方法,從而達到升華,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切實完成語文教學目標任務。通過《在家里》一文的教學,我談談以下幾點體會與思考:
一、明確要求,為了更有效地預設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口語訓練提出要求:“學講普通話,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本節口語交際課《在家里》,其范圍雖小,但取材不限,可以說天道地,不拘一題,只要切入點在家里即可,就能讓學生“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使他們經歷口語訓練──訓練交往能力──從中能更有效地預設、生成教學過程,錘煉語言,提高說話能力。
二、強化對話,為了說話能力的提高
提高說話能力,是口語交際的主要訓練目的。《在家里》這堂課,本人自始至終緊扣住“對話”這條訓練主線,采取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組與組”“集體大熔爐”的對話交際,教師為中介,讓學生自由地、自主地敞開心扉。在對話中打開思路,讓學生交際具體內容。在引導學生說在家里活動時,引導學生用上“有的時候,有的時候,還有的時候”緊接著又引導學生把一件事說具體。這樣就能把話深入下去,以免流于形式。
三、激活情感,為了凸顯口語交際效果
“學生活了,課堂自然而活”。如何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首先,設計情境語言是關鍵。課伊始,“師:周末剛過,同學們記憶猶新,在家里,你們都做些什么呢?”雖然語言不多,但學生已進入家里的狀態了,小記者深入群體中采訪,激起學生采訪興趣和受訪激情,展示出的是學生在活躍氣氛中的口頭語言交流。
四、動態生成,為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馬卡連柯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方法并加以正確地運用,”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群體活動過程,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須具備良好的教育機智。所謂教育機智就是把教育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巧妙結合,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僥中心地位。
教學《在家里》一課,最后一個環節──“小話劇表演”(內容:在家里)當時在小組準備時很激烈。反饋時,我請一個小組上臺(四人一組),可沒想到的是,其中有一位平時性格內向的學生陳名兵卻坐在位子上一動不動,怎么辦?于是我當即請這三位同學介紹自己扮演的角色,接著,提出疑問“同學們,這個家庭中的爸爸、媽媽、姐姐都來了,可是弟弟為什么沒來呀?好好想想,看誰猜得準!”有學生很快就舉起了小手:也許是生病了吧,也許是他看《奧特曼》看得入了神了吧,也許……師:那好,現在給你們三位同學一點時間,把在家看《奧特曼》的弟弟也請到我們的現場吧。于是三人下去紛紛勸說,那一靦腆學生總算請到臺上來了,進而讓話劇表演進行下去。這不僅讓學生主體得到發揮,讓不同個性孩子得到鍛煉,也充分體現出孩子們的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