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評語:植樹的過程寫得詳細具體,“用手把樹苗扶正,再給它培土,用腳把土稍微踩一踩,再給它澆點水,”這些語句可以看出植樹很認真負責!
去植樹
楊棕淇
今天我跟小伙伴們一起去植樹,我們來到舅爺爺家,叔叔帶我們去植樹,我們高興地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有的拿著鏟子,有的提著小水桶,還有的拿著小樹苗。到了田間,我們就忙了起來,我先挖了一個坑,再把樹苗插到坑里,用土填上,最后再澆一些水,我的小樹栽好了,我的小樹快長大吧!
這是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主動地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功。而且做到了課內外的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的素養。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
《鄧小平爺爺植樹》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三遍課文,介紹了1985年的植樹節,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在北京天壇公園親手栽種松柏的經過,帶著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壯成長,“小平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一道風景。
我還沒開始教這課時,就聽其他老師說這課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鄧小平爺爺的時代離他們實在是太遠了,而且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本課的主題。況且課文篇幅又是那么長,三百字左右的課文,對于一年級下半學期剛開學的學生來說,確實大部分學生要跳一跳才能讀上來。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盡快體會感悟?個人認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維、活生生的人。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語文課程標準語),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發表看法。所以我首先布置學生回去預習,讓他們先自讀課文,簡單收集有關鄧小平爺爺的資料和植樹節的資料。
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自主發表意見,我認為與其我唱獨角戲,還不如聽聽學生的心聲,于是,我笑容可掬地問:“小朋友,昨天有沒有讀課文呀?”“有”嗬,響聲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問:“那么你讀了后,知道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我們來討論討論”這下子學生來勁了,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其實從課題本身來看,至少已經給學生傳遞了兩個信息:① 鄧小平是一位老人,② 課文寫的是鄧小平爺爺植樹的事。毋庸置疑,只要引導有方,學生從課題獲取以上兩個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們為什么要包辦代替呢?今天,處在信息時代的孩子們還可從大人、書籍、電視、網上等多種渠道獲取與“鄧小平爺爺”、“植樹”相關且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個主持人,給學生提供平等的交流與處理信息的時空。簡言之,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作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還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而事實證明,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再進一步講述,效果明顯好很多。
一句“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提問、回答。
生:什么叫高齡?
生:鄧小平爺爺那么大了,還去種樹。
生:鄧小平爺爺為了有更多的樹長大,所以他要植樹。
生:什么叫興致勃勃?
生:什么叫萬里無云,春風拂面?
生:什么叫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