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2》教學雜談
電教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使其難度大為減輕。它新穎生動,感染力強,是一種模擬性啟發性的直觀手段。由于它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習動機,而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所以在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培養學生良好的的思想品德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們的語文課程繼承了幾千年的漢民族優秀文化與文明,因而其本身所蘊含的人文內涵是極其厚實、寬泛而豐富的,其中積淀的最深厚的部分便是尊老愛幼、和諧相宜的純人本理念。例如人教版第二冊《識字2》正是承襲了《三字經》的傳統文化和韻文法則編寫的:“小朋友,正年少,尊長輩,懂禮貌。父母教,認真聽,做錯事,即改正。長輩錯,要提醒,態度好,心意誠。家務事,要承擔,洗碗筷,掃庭院。家愛我,我愛家,好孩子,人人夸。”可這些傳統的思想和做人的準則在當今的孩子身上很難找到范式,要么是“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只懶貓子”,要么是“學校里聽老師的話,家里要聽我的話”。在這種情況下,單純靠言語說教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時我先播放一些短片:媽媽在辛苦了一天后,晚上不忘給奶奶端水泡腳;小朋友看到了媽媽的行為,他也給媽媽端來了洗腳水,媽媽欣慰地笑了。方方放學回家,就幫媽媽洗菜,分碗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再讓學生說說短片中說了些什么,從中學到了些什么。在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行為的感召下,再讓學生反復讀文,多方感受;移情體驗,感悟真諦。這樣,學生學的不生硬,記的不膚淺,家庭和睦、人際和諧的倫理準則、道德規范自然而然地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田,我們光輝燦爛的民族精神也在他們身上得以傳承。
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運用電教手段,不僅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時效性,而且還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效,從而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文以載道”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