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兩只鳥蛋》教學案例的比較分析
“案例一”中,老師為了讓學生朗讀出“歸還鳥蛋”時小心、急切的心情,告訴小朋友要把“小心地、連忙、輕輕地”讀成重音,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朗讀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老師蒼白的評價語言卻不能激起孩子朗讀的興趣,學生的朗讀是“老師要我這樣讀”,而不是自主地、個性化地“我要這樣讀”。學生的朗讀是 “如出一轍”的,他們沒有自己的思考、感受,這樣的朗讀是機械的。
“案例二”中,老師的朗讀指導話語親切,評價自然、富有童趣,在老師“春風化雨”般的語言中,創設了一個個教學活動的情境,此時的朗讀,學生不是在簡單的朗讀文本,而是在聲情并茂地演繹文本。
由此,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巧評價”,朗讀指導的“潤滑劑”。那么如何評價才稱得上是“巧評價“呢?案例二中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巧妙”。
一、評價語言,親切真摯
教師的評價語言看似不經意的淡淡一說,看似恰如其分的一個肯定,看似簡單的一句鼓勵……細細體味,這樣親切、真摯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如:“多善良的孩子呀!”“你的心里想著鳥媽媽,真是好孩子!”……這樣的話語會像春雨一樣滋潤孩子的心,使孩子在關愛、鼓勵、呵護中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
二、評價方法,多樣自然
老師的評價不只停留在語言的親切、真摯上,還運用了多種評價方法來激勵我們的孩子。如當學生說“小心地捧著鳥蛋是為了不讓鳥蛋破碎,不讓媽媽傷心”時,老師除了語言評價外,還愛撫地摸摸孩子的頭;又如當孩子說“我要連忙跑過去,不然鳥媽媽會著急的”時,老師不僅動情得替鳥媽媽感謝孩子,還親切地和孩子握手。這看似平常的“一摸”“一握”,都會使學生激動不已。
是啊,課堂上,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點頭,孩子都會高興萬分,老師送給孩子的一顆小星、一朵小花,哪怕是一張紙,孩子都會“如獲至寶”。評價方法的多樣、自然、巧妙,會最大程度上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課堂。
三、評價運用,描繪情境
在一定條件下,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從而產生相同的情緒體驗。在案例中,老師的評價不是簡單的好壞之說,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生評價,而是把學生當成“歸還鳥蛋的孩子”,當成“鳥蛋的朋友”。通過老師的評價,運用描述性的語言和極具親和力的動作,給學生描繪了一個個貼近孩子生活的真實情境。如 “孩子們,看到這么心碎的媽媽,又看到我們身邊可愛的鳥蛋,你有什么話要對鳥蛋說呢”,又如“聽到小朋友的話,老師真高興,因為我們是鳥類的朋友,我們希望它們快樂、幸福,老師相信,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會這么做的。”……運用這樣的真摯語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動作,把孩子帶入了“鳥蛋”身邊,在創設的一個溫馨的“歸還鳥蛋”的情境中扣擊學生的心扉,激起孩子的感情波瀾。與其說孩子們在朗讀課文,不如說他們在與鳥蛋親切對話。
四、評價切入,點撥語感
朗讀的“感悟”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是意會。因而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教學中,老師緊緊抓住“小心、連忙、輕輕”作為朗讀的指導點,機智、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為“切入口”:“你為什么要小心捧,輕輕放呢?”“你連忙走過去,不慢慢來嗎?”……有效地評價、點撥,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