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鳥蛋》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沒有“真性情”怎么能讀出“真感情”呢?于是,我再一次研讀“文本”。這次,我驚喜的發現,原來“文本”中“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這句話才是真正的“文眼”,才能體現語言和精神的“和諧統一”。于是,對于原先這個教學環節我必須要“大刀闊斧”、“立志改革”。我要緊緊抓住“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好好地“作番文章”。
⑴ 直奔中心: 先充分肯定媽媽說的話是對的: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就是鳥媽媽的兩個孩子。這樣一開始就培養起“愛鳥” 的正確情感。
⑵ 多媒體課件演示,同時配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 讓學生通過觀看鳥蛋孵化成小鳥的過程,進而激發一種“愛鳥、愛媽媽”的美好情感。
⑶ 鼓勵孩子大膽想象,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導語:小朋友,你們想象一下,如果這時候鳥媽媽回來了,見不到自己的孩子,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想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調動原有的生活積累、語言儲備、大膽展示自己對客觀世界獨特認識、獨特感受的過程。這樣產生的體驗和感受原比原先單一的問題設計來得更多、更強烈。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充分想象、交流的“自由時空”。在交流中要善于巧妙捕捉有效信息;順從學生各自的個性;引導想象、體驗獨特;引導表述、表現獨特。使之有效地變成學生言語活動和精神生活的紐帶。
⑷ 角色轉換、回到文本:
導語:媽媽正是想到了這一些,所以她看到小男孩居然在玩鳥蛋,心里是怎樣的?(很著急的)是的,她是很著急的,她是在替誰著急呀?(鳥媽媽、小男孩、鳥蛋──)是啊,媽媽是替鳥媽媽找不到自己的孩子而著急,是替這兩只可愛的鳥蛋的生命受到威脅而著急,更是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愛護小鳥而著急呀!
⑸ 朗讀指導: 那媽媽這么著急的語氣該怎么讀呢?自己試試看!相信學生有了前面的“情感醞釀”,此時的朗讀定會是“水到渠成” 的。
4、以“活動”為載體,自悟自演,現“真心”:
第三節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的是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評價。通過創設“送鳥蛋”的情境,感受小男孩珍愛鳥蛋的情感。從教學效果看,原先的設計基本合理。學生的朗讀效果比較明顯,能夠從小男孩知錯改正、珍愛小鳥的良好行為,感受到我們要有愛護小鳥、珍愛生命的意識。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評價時方法還不夠嫻熟。還要努力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
5、以“自然”結尾去“矯情”:
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堂課經過師生對文本中“語言和”“精神”的深挖細掘,使人已經感受這個課堂是個語言學習的課堂,更是個豐富精神的殿堂。情感道德教育已如和風細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最后的“出示結束語并齊讀”這一環節就顯得“畫蛇添足”了,必須要堅決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