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教學實錄
生:練習
師:,你認識它們嗎?
a.聰明活潑 聰明活潑的小明學會了種花。
b.忽然 天忽然暗了下來,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c.如果 如果明天天晴,我們就去春游。
d.以后 學了這一課,我們以后會更愛護樹木了。
e.主意 我們有一個美化校園的主意。
【多種方式識字,結合生活實際識字。聯系以往學過的內容,學練結合。
指導寫字(引導學生體會漢字之美,激發寫字的愿望)
1、觀察。學生自己觀察主、意、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書寫。教師重點指導心的寫法,學生練寫。
3、展示:小組內互相展示自己的字
[教學反思]
整節課,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極其活躍,課堂成了學生個性飛揚,自主探究的天地。真可謂:三石擊起千層浪。這是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他們畢竟只是一年級的學生啊。為什么這次的教學活動有著這樣的生機和活力呢?究其原因,我想在于:課堂上體現了開放式教學思想——學習空間的開放,民主。
(一)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興趣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動力,而且,學貴有疑,疑則生思,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醒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質疑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自己和小伙伴讀課文找答案,給了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展現著自我,是舞臺上的主角,自己探索、思考后的學習成果就是臺詞。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處處透著生機呢?
( 二)尊重了學生的體驗。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個體,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的存在的。片段二是我設計之外的一幕。它源于一個孩子在朗讀時的錯誤,孩子們相互糾錯時的表現引發了我的靈感——對啊,光禿禿、一棵棵、挺拔、更茂密,這些關鍵的值得品味、積累的詞語,不是可以串成一條線嗎?就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去理解、感悟吧!
1、 如果能及時地板書: 好主意 將來
光禿禿 —一一 棵棵 挺拔 —— 更茂密
能讓學生對這些詞加深印象,對這些變化之間的關系有一條更清晰的線索。
(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識字、記字,我在引導學生在文中學會生字的讀音后,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住字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專家點評]
本課符合課改精神,體現課改要求,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全課貫穿創新意識和探究意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上教學片段就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課文。教師并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沒有大方向的錯誤,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了肯定和激勵。學生的個性飛揚起來,思維靈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充滿活力呢?整堂課孩子們很開心,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紅暈、快樂的微笑。我想,他們不僅讀懂了這些詞句的意思,不僅感受了表演的樂趣,而且還體驗了智慧帶來的快樂,感受了集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