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第11課《美麗的小路》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點評
五、寫字指導
師:看來美麗的環境能給人帶來快樂,其實一手漂亮的字也同樣能給別人帶來美的享受。
1、來,讀一讀今天要寫的這兩個字(出示生字,生讀生字。)
2、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生說)
3、師:注意觀察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仔細觀察)請同學們舉起小手和王老師一起寫。(師范寫,生書空)
4、師:請拿出筆,描一個,寫一個。寫字之前要擺好姿勢:頭正、肩平、腰直、腳穩。
5、(播放音樂)師巡視,展示并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
(展示學生作業)師生互評。
【此環節的觀察和比較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契機。在觀察中欣賞祖國文字的美,感受寫好這些字的要領;而寫后進行比較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自查自省,感受學習的喜悅或抓到禰補提高的立足點。】
六、布置作業
(出示課件)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美麗的小路》,課后我們也來當調查員,調查我們周圍有沒有垃圾,這些垃圾是怎么來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課下可以和伙伴交流,也可以打電話跟王老師交流。
【課后通過布置學生做小調查這樣的實踐活動,讓課堂成為社會和學校的連線,增強了他們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意識。】
【教后自評】
《美麗的小路》是一篇較為生動的童話故事,寫了鴨先生門前小路的變化,讓學生懂得整潔美好的環境能讓人們心情舒暢,要愛護環境,保持環境整潔。在教學時,我重點抓住“美麗的小路”的“失”與“回”對照感悟,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人們常以“書山有路勤為徑”作為勸學的格言,然而新課標卻更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指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一思想。
一、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每一堂課我們都要追求這樣的目標:學生喜歡讀,入情入境地讀好課文,有所感悟,讓學生在走進文本,并進行積累和拓展,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情趣。
1、閱讀角度多元化。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的心境、處境、生活經歷的差異,必然會對同一事物的體驗不盡相同,低年級學生雖然理解能力還不強,但同樣也有自己的閱讀角度。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喜歡的語句進行感悟,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有不同的反應。
教學中先讓學生讀1—3自然段后,多媒體出示“美麗小路”畫面,創設情境,調動情感。引導學生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多種感官,體會小路的美麗。再以“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讓學生帶著疑問讀第4自然段,用多媒體出示骯臟不堪的小路畫面,讓學生進行對比,通過“美”變“丑”的落差沖突,使學生的心情由 “晴”變“陰”, 然后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但并不是為讀而讀,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如通過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多讀5、6、7自然段中的三句疑問句,理解并讀小動物們說的話,感受小動物當時的心情。在“多么傷心的兔姑娘啊!”“老師聽出了你的難受!”“多么驚訝的鴨先生啊!”等多樣的評價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當成是兔姑娘、鹿先生、鴨先生。通過教師領讀、個別讀、齊讀、師生對讀、加上動作表演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層層深入地讀,讀出悟,讀出情,讀出味。而課文的第八自然段寫了因美麗的小路不見了,鴨先生說:“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鴨先生的話恰恰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學生讀到這里時,我及時地對學生引導,設計了提示性語言:“鴨先生為什么會怪自己呢?”“鴨先生為什么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他怎樣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等等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為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好了鋪墊。將語言文字與事物、與標點符號等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以讀悟語,以讀悟情,以悟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