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童真 放飛童心——《四個太陽》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18課。
教材分析:
《四個太陽》是一篇極富兒童情趣的散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畫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炎熱的夏天,豐收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和多彩的春天,文章字里行間充滿著純潔的童真、童心、童趣和童樂。從課文里,我們能體會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課文語言優美,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愜意。
學生分析:
太陽,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們來說,應該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但是一下子出現了四個太陽,學生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對于學生來說,充滿著好奇,這樣的課文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大膽,不怕羞,他們敢于表現自己;一年級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他們的腦海中,時而會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聯想。但是由于我校地處農村,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對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見解,也樂于與人交流;一部分學生只能初步認識一些客觀事物,用一些零碎的、不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甚至連朗讀課文都有困難。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力求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像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根據課文文字優美,語言生動有趣的特點,本課設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自主選擇閱讀的方式中和個性化朗讀中感悟文本內涵;在有聲有色的情境表演中激發學生想象,拓展學生思維;在其樂融融的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優美的文字,生動有趣的語言,并能有所積累。
2、感悟作者通過畫太陽所要表達的美好心愿。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在朗讀中感悟作者畫太陽要表達的美好心愿。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片斷及反思:
片斷一:
1、小朋友,你們喜歡畫畫嗎?(喜歡)所以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畫家的四張畫,你們看:(出示四幅圖)請大家仔細看一看。
2、看了以后,有什么問題要問的嗎?
(反思:在預設時,我是想讓學生提出“這位小畫家為什么要把四個太陽畫成不同的顏色呢?”結果在教學時,學生雖然提了很多的問題,如“我想知道這兩個小朋友想去干什么?這個小畫家叫什么名字?”……但就是沒有提出我預設的問題。眼看著學生提的問題越來越“偏”,我就硬生生地把學生的思路拉了回來:“小朋友提的問題真不少,可是這位小畫家為什么要把太陽畫成不同的顏色呢?你們想知道嗎?”由此轉入了下一環節的教學。課后聽課的老師一致認為:看著這四幅圖,能提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問題的指向不明確,范圍太大。我仔細想了想,確實如此。雖然我也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學習能夠自己解決,但是方法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