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童真 放飛童心——《四個太陽》教學案例分析
片斷二:
初讀課文。
1、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然后猜一猜這四幅圖分別畫的是哪一個季節?
2、同桌互相幫助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用上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
3、匯報交流。隨機板書: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4、小畫家畫得真美呀,你能不能從課文中分別找一個詞來夸夸這是怎樣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板書: ( )的春天 ( )的夏天
( )的秋天 ( )的冬天
(反思:由于這是第一課時,學生剛接觸課文,對課文的內容還不是很熟悉,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說,難度偏大。學習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小畫家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這樣的板書設計與本文的學習意圖相差較遠。)
教學認識與體會:
語文課堂,是架設在文本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設計本教案時,我以學生以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發展每一個孩子為根本,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在感受小作者美好心愿的同時,受到情感教育。
一、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進行。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說:“誰愿意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讀生字。”“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等等。這些話,表達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上開辟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天地,讓他們在自己的天地里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受。有意識的自主學習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教師從一年級起就有意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主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對學生將來的發展非常有意義。
二、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自古以來,人們對朗讀的作用已達成了共識。《語文課程標準》也非常強調讀的重要性:“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記得有位特級教師這樣說過:“語文課,特別是低年級的語文課,如果聽不到學生瑯瑯的讀書聲,那么這節課肯定不是一節好課。”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他的說法是否過于偏激,但是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感到朗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作為教師,我們要創設情境,營造朗讀的氛圍,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有所體驗。因此,我在設計本教學時,也非常重視讀的訓練,以讀貫穿整節課。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比賽讀、指名讀、齊讀等,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美,更體會到了小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