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學案例
從教一年以來,我所執教的是小學一年級,總感覺一年級的語文淺顯易懂。但當我看到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2課《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我傻眼了。這篇課文篇幅很短,但是是學生從沒接觸過的文本,主要講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在一個叫沙洲壩的小村子里帶領大家挖了一口井,為那里的鄉親解決的吃水難的問題,人民很感謝他的故事。因為革命傳統題材類課文由于敘述的故事內容遠離當代兒童的生活時代,他們對于那個時期的人和事一無所知,更何況是要讓他們明白本課的重難點——認識毛主席關心人民群眾疾苦的高貴品質,不要忘記那些教育、幫助、關懷過自己,對自己有恩的人。學生對于故事類的文本很容易產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率也高;但是這種情感體悟累的文本,我該怎么引領他們去感悟?這是我看到這篇教材之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經過反復的思考,我確定了以下教學思路:巧設導語,揭示課題;初讀課文,掌握字音;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做好總結,延伸理解;記憶字形,指導書寫;綜合練習;鞏固運用。重點放在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和延伸理解這兩個環節。下面我截取本課教學過程中令我最有感觸的幾處來談談我的教學創意:
一、巧設導語,情感鋪墊
上課伊始,我向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小朋友們,你們平時有幫助過別人嗎?我看到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高聲喊著:“有!!!!”接著我又問:那別人有幫助過你嗎?別人幫你的時候你心里感覺怎么樣呢?孩子們紛紛說了自己的想法:“老師,幫我把鉛筆撿起來過,我說謝謝她了。”“……我心里覺得很開心!”……學生暢所欲言。
揭示課題后,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心中有哪些疑問?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老師,什么是吃水?什么是挖井人?為什么要不忘挖井人?……質疑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個起點,但對于什么是吃水,什么是挖井人的提問令我錯愕,或許是他們沒有接觸過井,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啟發學生情感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所以通過這個導語,學生在心里已經鋪墊下了些許情感基礎。揭題后的質疑,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
二、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兩句話,卻包含著很深的情感。所以我從重點句著手——村子里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
由于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學生家里的用水幾乎都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所以他們很難理解村子里沒有井跟沒水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析這句話的時候我用最直接的圖片文本幫助他們理解。
1、出示革命時期一些相關的圖片以及干旱地區的圖片時,學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議的樣子。
突然有個學生說:“老師,他們那里跟我們的好不一樣。地上那么干……”
我趕緊抓住這個機會,向他們提問:看了圖片,你發現他們跟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1:我們這里的水很多啊,我家里的水也很多啊
學生2:圖上的土地都裂了,我們這里沒有這樣
學生3:我們用自來水,他們怎么用繩子吊水
……
從圖片上我們知道當時他們沒有自來水,他們用水都要從井里吊上來。而且圖上所看到的土地裂開,樹木不高大,人們的嘴唇都很干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