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說課稿(北師大版一年級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我國特有的珍奇動物大熊貓的特征和它的生活習性。本文語言淺顯、易懂、富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在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并且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和他們身邊的一景一物,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使學生受到美育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為此第二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巧設闖三關,合作感悟課文內容,了解大熊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這也是教學的重點),進而培養學生對動物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增強他們保護動物的意識。(這也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參與意識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例子。”本節課的教學我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利用學校大隊部舉辦圖片展的契機,以競聘小解說員為線索,以教材為載體,以闖關為活動形式,創設了一個充滿情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趣盎然中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交流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學法引導,發展學生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本節課的設計注重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注重了學法引路。如:識字的方法,朗讀的方法,觀察事物的方法等。
3、體現人文氣息,注重情感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理解課文時,設計了闖三關:第一關,文字關;第二關,朗讀關;第三關,解說關。學生每闖一關,都會感到信心倍增。三關連過,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挖掘出了語文教材的人文底蘊,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
4、重視情感體驗,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本節課設計的訓練內容,重視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思維;重視朗讀方法,打下語文實踐的基礎;聯系生活進行拓展,打下個性創造的基礎。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既是對話就不能訓話,就不是教師一相情愿地在說教在傳授,而是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從而引導學生極自主地去朗讀、去感悟、去探究、去積累、去運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基于以上認識,我采用以下方法來展開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