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一認2》教學反思
本課的亮點:
1、滲透漢字文化,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學習識字方法。
漢字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開啟中華文化巍巍大廈的金鑰匙。中華文化之根在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激發孩子探求漢字奧秘的興趣。引導孩子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并能學習運用規律和方法來識字。通過圖文結合,學生初步學習了解識字的一些基本方法,識記漢字的字形,了解漢字的字義。這樣的方法滲透和漢字文化的熏陶,拓展了本課的內涵。
2、力求“有效”和“有趣”的和諧統一
在教學識字一的時候,我嘗試了自學檢測、分層學習的方法,結果,孩子學得很枯燥機械。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天真,好幻想喜新鮮,剛剛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學習生活,一切能力和習慣的培養都處于起始階段。針對這一心理特點和上一課教學的嘗試體會,我把學習漢字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努力在本課和諧有機地結合統一起來,讓孩子在摸摸、想想、看看、說說、動動的多種感官的體驗活動中學習識字,學習說話,使課堂既扎實有效又有生命的張力。
3、考慮了學生的差異
教學中,能考慮到每類學生的學前狀態和發展可能,能機敏地捕捉課堂中學生互動時閃現的有效資源并進行推進,由一字帶順勢帶出多字,由獨體字向相關合體字進行拓展,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更高發展提升的空間,也為今后學習形聲字奠定了基礎。
問題和重建:
1、課堂中老師要關注學生交流的內容中呈現的思維程度。
課堂中,要善于傾聽和分析學生的繁衍。學生的發言,我們要從多個層面和角度進行引導和提升:發言的多樣、多向(角度的不同)、遞升。如第一部分情境導入說話,仔細揣摩分析幾個學生的發言,都很精彩。第一位學生說:我看見了小鹿、烏龜、小狗等等,他的觀察很全面,語言的整體感和概括性很強;第二位學生說:我看見了小鳥在藍天上飛,小鹿在草地上跑,小羊在吃青草,小魚在水里游……,這位學生的發言已經從概括轉向了具體而全面;第三位學生說:我看見了小烏龜在慢慢爬。還是停留在某個
局部的具體。而我在課堂中并沒有適時得合理運用這一可以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的有效資源。
1、注意評價的總結和提升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評價的科學、合理和針對性,要注意評價的總結和提升。 學生的發言中呈現出來的資源,我們要進行整合和提升。們可以從上往下:將散裝的點資源“提升出來”,融匯成共享資源;我們還可以從下往上,將弱勢群體的資源“撈出來”,變差異為資源。比如在教學“龜”字引導學生說說烏龜的特點時,學生興趣很高,說得很多很有趣,如果在學生發言時,教師進行精當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導向中思維進行拓展,語言進行提升,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再次提升。這樣的過程,學生將獲得更多的體驗和發展。如那5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教師要把他們從底層“撈出來”,傾聽他們學習中的障礙,給以必要的幫助。
2、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今天課堂中,學生學得熱情高漲,但幾個細節中體現出的問題值得回味與思考。當我問題還沒問完時,就有許多孩子高舉了小手“踴躍發言”。當我提問一個孩子“我問的是什么問題”時,他的回答讓人捧腹。當課堂教學的教案或者說是學習內容本身與習慣發生沖突時,我們該關注什么?該作何取舍?應該是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孩子的傾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