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早晨
2.結合口頭填空,理清文章結構。
3.讀了課文,我們又懂得了什么?
4.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葉圣陶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這種細細咀嚼、辨別滋味的過程,就是訓練朗讀、培養語感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去品味,感悟語言的意蘊。)
三、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原、打、寧、羊、門、無、牧、民、處、動、
2.指名認讀。
3.仔細看生字書寫筆順,比較每個生字的結構安排。
指導:“無、民”都是獨體字。“無”最后一筆是豎彎鉤,沿豎中線往下寫,“民”的最后一筆是斜鉤,幅度較大。
“處、原”是半包圍結構。“處”第三筆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各自練習書寫生字,覺得難寫難記的多寫幾遍,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設計意圖:在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探究,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板書設計:
5.草原的早晨(美)
羊兒歡
牧民樂
教后反思:
蘇州地區的小朋友,沒有見過成群的羊兒奔騰在草原上的歡快場面,沒有體驗過牧羊人跨上駿馬馳騁草原的瀟灑心情,這是教學的難點。于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演一演羊兒,體驗一下羊兒的心情,再結合圖片的賞析,說一說看到了什么,讓學生主動的去說去體驗,學生學得開心。教學時,我還利用閉眼想象、圖文對照等形式,使學生充分理解“黎明的寧靜”“鋪滿新綠”“醒來了”等重點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驗黎明草原靜態的美。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效地進行了語言的規范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