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雜談
【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鎮淡竹小學 商愛琴】利用精美的畫面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生活躍的思維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之上的。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的、變化著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如小學生都喜歡動畫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多媒體課件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五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學習興趣更濃了。比如《小小竹排畫中游》這一課,點擊“導入新課”,伴隨著音樂出現動畫:風景如畫,一個小男孩在清澈的小河上乘著竹排順著水流的方向前進,兩只可愛的小燕子飛來了,似乎在向小男孩訴說著什么,河里的魚兒也不失時機地躍上水面。岸上,樹木茂密,禾苗綠油油的一片。學生看到這優美的動畫,不需要我多說,就能很快投入學習,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學習狀態。
【浙江省紹興市教研室 莫國夫】
〖正確把握學科本位和學科特點的關系〗
打通科際壁壘并不是要抹殺學科的本質特點!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和的現狀……"。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改變各學科壁壘森嚴,各自為陣的學科本位現狀是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但是我們要警惕改革中非左既右的“鐘擺現象”的抬頭,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花了大半節課時間,讓學生根據文本中的信息,在黑板上畫畫。本來這是個極具創意的教法,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畫面感,二是學科間的這種融合,帶給學生的是多元的享受。但畫大半節課時間,無疑超出了語文課應該承受的度。我以為,執教者忽視了語文學科所要達到的標準和要求,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學科本位的現象自然必須改變,但學科特點也不能不體現。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就是語文課;不能上成手工課、自然課、思想品德課、音樂課亦或是美術課,更不能上成大雜燴。語文課必須體現母語教育的一些特點、學習語文,主要就是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再憑借語感、運用語言,也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融合、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多視角的學語文、用語文,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使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相互促進,而不是另外給語文附加上一些其他學科的任務。我們的語文教學再不能為了打破學科本位而又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了。當然,如果能在矛盾中把握平衡,那么我們的新課堂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新契小學 徐柳君】
〖幫學生找到質疑的切入點〗
學生愛質疑是個好兆頭,但時常會出現質疑的問題不集中,見字問字,見詞問詞,有的甚至是“想到什么問什么”的臆想亂問。針對學生質疑的“亂反射”現象,我們應做好引疑工作,找到質疑的切入口,把疑設在“點子上”。為此,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