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片斷及反思
【教學情景】袁枚詩作的《所見》描寫了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有趣的畫面。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齊讀)
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樣騎黃牛的?
生:我是這樣騎黃牛的。
(邊說邊做動作)
師:做上動作,你再來讀這兩行詩,看看是什么感覺?
生:(得意的邊做動作邊朗讀。)
師: 好神氣呀!小朋友們是不是都想騎一騎黃牛呀?那我們一起做上動作再讀這兩行詩,每個人的動作可不一樣
哦!
(播放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
生:(騎黃牛,讀古詩。)
師: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聲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樂)“噓!咦?歌聲怎么停了?你們看,(出示畫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會兒。
生:他可能怕吵著別人了。
生:小樹林里沒別人,他是看見了樹上有一只蟬,他想把這只蟬捉回家。
師:你為什么這樣想啊?(讓學生觀察畫面和聯系詩句。)
生:因為他眼睛一直看著大樹上,大樹上有一只蟬,所以我這樣想。
生:還有詩的后面說了,“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說他想住蟬。
(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體驗到小牧童是想捉樹上的蟬。)
師:小牧童太喜歡這只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讀這兩句
的時候,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引導孩子在讀的時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讀)
師:誰來讀一讀?
生:(很大聲地讀)
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生:(小聲地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
生:(齊讀)
師:你們說,小牧童捉到蟬了嗎?
生:(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捉到了,有的認為沒捉到。)
師: 你說捉住了,怎么捉住的?來,到講臺上來試一試,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這只“蟬”的?(指大樹上的“蟬”)
生1:(上臺后沒有捉到蟬,太高了。)
師:哎呀,樹太高了,夠不著,怎么辦哪?快幫小牧童想想辦法呀!
生2: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蟬,然后讓它爬下來。
師:好主意,那你來試一試!
生3:騎到黃牛身上去,踩在黃牛的背上,就可以夠得著蟬了。
師:好辦法呀!那你也來試一試!
生:(把小凳子當黃牛,踩在黃牛上捉住了“蟬”。)
(鼓勵孩子有獨特的意見,引導孩子幫小牧童想辦法,克服困難,把蟬捉住。讓孩子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模擬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