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小鳥》第一教時
2.關于教---學流程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新課改在學校蓬勃開展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開放性教學觀念逐漸在各學科滲透。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活動學習的環境和平臺,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新課程中,基于這樣的考慮,《放小鳥》這一課的設計就在此環境中產生了。
通過各種媒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看看、讀讀、做做、想想,體會“小鳥可愛——喜歡小鳥——放走小鳥”這一思想變化過程,學會描述動物的樣子。其結構如下
“看一看”,情境導入。編輯、收集一些有關鳥的視頻和圖片,學生自由選擇,或聽、或看,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讀一讀”,閱讀教學時要求學生讀懂課文(體會課文內容、理解重點詞句),會讀課文(讀準字音、感情朗讀等)。在設計上充分運用多媒體,將媒體化的內容跳躍性地組合在一起。
“做一做”,是學生活動、練習的練兵場。包括動手畫可愛的小鳥,小鳥找生字等交互性游戲,給學生提供知識鞏固的活動陣地。
“想一想”,是知識的延伸拓展。給學生提供一些圖片資料,建立相關動物圖片網站鏈接,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引導學生觀察、說話、交流等。
3.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或考慮
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使抽象的語言的文字變直觀生動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能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再次是運用多媒體,老師可擴充很多課外知識,使學生增長見識,
本次信息技術的運用,一是體現朗讀內容設計個性化、人性化。朗讀的內容(課文)和圖形視頻結合、靜態和動態結合、無聲和有聲結合、整體和部分結合,學生可聽、可看、可讀、可欣賞,還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或完整、或部分的朗讀。在設計上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給學生適當的引導,并給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二是體現課文內容理解設計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課文中的語句、詞語講解等內容是一個個互動的場景,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自然理解和吸收知識。
當然,教師設計的教學思路有時很可行,能在教學中起促進作用,但有時或許因為出現的頻率較多,會忽視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有時會因為操作不當,出現錯誤,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與學的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的故事里有個愛鳥的小朋友。板書課題:放小鳥。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2.質疑: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些什么?(誰放小鳥?為什么放小鳥?)
3.過渡:讀了課文,相信你們自己就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