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三年級下冊音樂教案全冊
二、學唱《鄉下的陽光》
1、由于從小在家鄉長大,所以有特殊的親切感,因此,草、樹、牛、水全都認識我。好象你家養的貓、狗認識主人一樣。
2、聆聽范唱。感受歌曲的內容與情調。
3、學唱曲調:
(1) 教師范唱一次曲調。
(2) 分組分句學唱曲調。以學生自認為主,教師分配為輔。
分組后教師巡視,重點指導第二、四句的學生組。
(3) 分組接唱曲調。相互糾正錯誤之處,教師要指導、要學生唱出每小節的強拍,標 。表揚唱得好的小組。
(4) 分組交換學唱樂句,直至全班學生都能唱全曲。
4、學唱歌曲:
(1) 填上歌詞
(2) 討論用什么情感來演唱這首歌曲?
發表意見的學生不僅要講而且要唱幾句來表達。
(3) 教師歸納學生的意見:用親切地、自豪地……情緒來演唱。
5、推薦與自薦相結合,請個別學生獨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評出最佳演唱獎。
6、分組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并編創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7、完整地表演歌曲。領唱、齊唱用打擊樂伴奏。
三、拓展延伸:課后收集唱唱、畫畫、說說自己家鄉的資料,在下節課交流。
四、課堂小結:通過此課學,表達我們熱愛家鄉的純樸真摯的情感。通過演唱《鄉下的陽光》,表達我們濃濃的鄉情。
第二十八課時課題:欣賞山澗溪流(豎琴獨奏)
教學目標:
1、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愛護森林,愛護樹木。
2、基本掌握豎琴的音色特點及表現特色。
教學過程:
一、播放樂曲,讓學生聆聽,導入新課
二、介紹豎琴: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制造家s·埃拉爾于18xx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豎琴的外型精致、優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余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汩汩涌出的奇景美感,彌漫著詩樣的氣氛。
三、介紹樂曲《山澗溪流》
《山澗溪流》周佩夫曲,此曲以豎琴特有的清澈優美的音色,描繪了溪水在山石間流淌的景象。
樂曲的第一段,奏出清澈、寧靜的主題,仿佛在深山幽谷中,滴水匯聚,悄然成溪,主題的重復演奏更突出了這一音樂形象。
樂曲的第二段,音樂流暢、起伏、富于變化,表現了溪水順流而下,穿行于奇山異石之間,“叮咚”清流之聲在山谷中回蕩,樂曲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由慢到快,不斷擴展,仿佛一條涓涓細流匯集在一起,沖下山岡。
四、再次聆聽樂曲,感受曲中所表達的情感
五、課堂小結 第二十九課時課題:山村變了樣教學目的:1、通過這首樂曲使學生們感受農村的新變化,讓學生喜愛自己的家鄉。2、通過這首樂曲使學生們感受二胡在音色、表現力上的獨特魅力,以期使學生愛上二胡,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樂器和器樂曲。過程: 一、導入新課:二、初次聆聽樂曲:1、師播放樂曲,學生聆聽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三、介紹樂曲:山村變了樣》是曾加慶先生于五十年代末創作的一首二胡名曲,在六十年代曾風行全國,倍受贊譽。這首樂曲以清新質樸的格調,親切優美的旋律,形象而鮮明地描繪了江南山村的秀美景色和嶄新風貌,樂曲如同陣陣春風,吹綠了人們的心田。樂曲由引子和四個樂段組成,在曲體結構上屬于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 引子由揚琴奏出,以清新的主題動機為素材,略帶山歌風味,猶如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生動地描繪出江南小山村雨過天晴后的優美景色。 第11小節起是樂曲的第一樂段,它本身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以輕快的中速來演奏,節奏爽朗,曲調悠揚,音樂上生機盎然、朝氣蓬勃。二胡進入的第一個“2”音可用略帶音頭的回滑音來奏出,顯得非常有精神;“3”音上大多需要帶上“4”的前倚音來在作為裝飾。這一段在演奏時要特別注意滑音與氣口的運用,尤其是換把時的滑音,更要奏得圓潤、甜美。左手的滑音動作不要過快,運弓要連貫,配合要默契;每四小節以一個小小的氣口來分句,使之富有歌唱時的感覺。第28小節至40小節是第一樂段單三部曲式的中段,節奏比較自由,如:標有“自由地”的第31和36小節,都可用慢起漸快的奏法來處理,而且在音樂上有一種嬌媚的情感,如同一位山村姑娘在唱情歌時的感覺。第39小節稍稍漸慢,為主題的再現作好準備。第41小節起是第一樂段單三部曲式的再現段,它實際上只再現了主題的第二句,在奏法上與呈示段相同,但在情緒和速度上可以略加一個層次,以求變化;然后是薩那小節漸慢的結尾句,滑音要圓潤,運弓要寬闊,同時伴有力度上的漸弱,非常柔美地結束樂曲的第一樂段。四、再次聆聽樂曲:說說自己對二胡曲的感受(流暢自如)五、課堂小結:第三十課時課題:美麗的黃昏教學目標:1、感受歌曲中用輪唱的形式表現的“黃昏鐘聲”的情景,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音樂實踐中學習輪唱的知識,并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重 點:唱好二部輪唱。難 點:二部輪唱。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學生聽音樂走進教室。二、表演《美麗的黃昏》1、這是本套教材中第一首要求進行輪唱的歌曲。在教學中只要求讓學生進行二聲部輪唱的實踐訓練,而不要求在認知上知道其知識。2、在聽教師范唱和錄音范唱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想象歌曲所描繪的景色,讓學生理解歌曲的意境。3、這首歌的曲調是比較簡單的六度音域,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為主組成的三拍子歌曲,在聽范唱的基礎上,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句視唱,教師重點指導第一樂句前6小節并畫出圖形譜,然后要求學生自學第二樂句,自己畫出第二樂句的圖形譜。4、本歌的重點是解決二部輪唱的難點。唱好輪唱有兩個關鍵,首先是學生的聽覺要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部也能聽到另一聲部的歌聲,另一關鍵是教師的指揮要有準確的動作提示,讓第二聲部進入,當然學生也要知道在何處進入,譜上已明確提示“第二組在(2)進入。要唱好本歌,三拍子的節奏感要好,不然不能表現本歌的意境。5、本歌輪唱的結束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第一聲部把最后6小節“叮咚”重復與第二聲部同步結束,另一種不同步結束即第二聲部比第一聲部晚結束6小節。6、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要指導學生從這首歌的情調意境出發,所以應選擇三角鐵為主。在教學中要盡量滿足學生提的方案并鼓勵其參與進行實踐試驗,最后讓學生自己評選,教師切忌包辦代替。三、編創與活動:編自己的歌1、按指定的節奏編曲。2、用1 2 3 5 6 1六個音,如果學生用1 2 3 4 5 6 7 1八個音也應該鼓勵。三年級的編曲創作,不要求規范化,要鼓勵學生的參與和創作積極性。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歌曲《美麗的黃昏》,我們一起領略了歐美地區黃昏、教堂、鐘聲的美麗景色,相信大家已經都感受到了音樂的無窮魅力!第八單元 雨中情景第三十一課課題:小小雨點教學目標:1、 能感受歌曲天真、活潑、 熱情、歡快的情緒,學會用自然、親切的歌聲來演唱歌曲,表達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2、 能夠準確發好帶“ǖ”的音。3、 能夠打擊樂器和自制樂器為歌曲伴奏。教學重難點:1、 用天真活潑的情緒和親切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2、 準確發好帶“ǖ”的音。3、 指導學生在歌曲中的第二和第四樂句正確換氣。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導入新課:1、律動開課:師:“哇,我們的教室真美啊,我好象來到了一個春天的世界,喲,有小樹啊,來跟我招招手吧!還有小花、小鳥呢!來你們也跟我招招手吧!來,讓我們一起跟美麗的春天跳個舞吧!——律動《嘀哩嘀哩》2、“小朋友,你們跳的真好!今天,我們的教室里來了一位春天的小天使,你們聽它是誰?——放錄音范唱4、 生答——小雨點。 師“對了,就是我們可愛的小雨點。現在請小朋友聽老師唱一次,看誰聽的最仔細,請你們說說我們的小雨點都落到哪里了?”5、 師范唱,生答——雨點落到花園里,魚池里和田野里。6、 師“你們聽的真仔細。來,就讓我們一起跟著小雨點一起去看看吧”——跟錄音拍節拍。7、 師“小朋友,剛才你們跟著小雨點去玩,你們的心情怎樣?”——快樂,高興8、 師:請小朋友用我們的歌聲來表現我們快樂的心情吧,”分別用小鳥的“嘰”、小豬的“嚕”和小魚的“魚”跟琴哼唱。師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9、 師:“小朋友,現在我想考考你們的小耳朵,看看誰的耳朵最靈。請你們聽老師唱,看看這兩句旋律有什么不一樣?——師分別唱歌曲中第二和第四樂句,并用手勢表現高低音。10、 師:“小朋友,你們聽的真仔細。你們能不能用ǖ的音唱唱這兩句?”——全班唱好后分組唱,師及時糾錯并加以表揚和鼓勵11、 完整的用“魚”哼唱三、學讀歌詞1、 跟師讀第一段歌詞——指導用跳躍、活潑的聲音讀2、 指導讀好“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張嘴巴”,——師運用對比的方法,從情緒上指導學生在逗號處換氣。3、 有感情的齊讀第一段4、 “小朋友,可愛的小雨點又落到了魚池里,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下面,我們一起把第二段歌詞,讀一讀,看看誰讀的最有感情。”——師及時糾錯5、 “小朋友,我們的小雨點在田野里向我們招手了。請小朋友自己讀第三段”四、學唱歌曲1、“小朋友,你們真棒,小雨點最喜歡跟你們交朋友了。下面我們跟著老師的琴把歌曲默唱一次。”2、跟琴輕聲唱4、 讓學生想象雨點滴到地上的聲音,并模仿——滴答滴答。從中指導學生用輕快跳躍的聲音唱好第一段。5、 用同樣的方法,唱好第二、三段,指明示范——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唱一唱,表現好的請她在全班示范,然后把方法告訴全班。6、 游戲:歌曲接龍7、 跟音樂伴奏有感情的演唱五、音樂活動小朋友,讓我們開一個春天的音樂會吧。首先請出我們的小花小草還有小樹和小鳥。師發打擊樂器。全班在音樂中結束新課. 第三十二課時 課題:雨打芭蕉教學目標:1、了解廣東音樂音調清新、節奏明快、形象性強、追求詩情畫意、寫景抒情的特色;2、感受音樂的速度的變化對塑造意境的作用;3、認識民族樂器古箏、高胡、揚琴的形制、音色特征,了解樂器的演奏姿勢;4、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傳統民族音樂的認知欲。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二、初次聆聽樂曲:三、介紹樂曲和廣東音樂:1.《雨打芭蕉》是廣東音樂中早期的優秀曲目之一。樂譜初見于1917年(也有人說約于1920年以前或1921年)左右丘鶴儔編著的《弦歌必讀》。此曲最早由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等灌制成唱片,后幾經修改編配,版本很多。在“十年動亂”期間,為免遭“四人幫”的禁錮,曾改名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幫”之后,此曲才得以正名。《雨打芭蕉》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一連串分裂的短句,頓挫的節奏,猶如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芭蕉,使人聯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態,更使人想像到芭蕉豐收之后人們的欣喜之情。因此,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極富南國之情。《雨打芭蕉》的結構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因而很難斷然地將其劃分成幾個段落。但是,為了使分析樂曲方便,我們把樂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三個樂句組成。其旋律緊密銜接、優美抒情,歌唱性很強,演奏得連貫而流暢,表現了人們歡快愉悅的心情,也展現了詩情畫意般的嶺南風光。 這部分旋律,前兩個樂句采用了換頭合尾的手法寫成。其合尾的旋律為 后兩個樂句則采用了合頭換尾的手法寫成。其合頭的旋律為 這樣,使得這段旋律既統一又有變化。第二部分的音樂是展開性的。其句幅短小,氣息緊湊,節奏活躍,以不規則的連續不斷的垛句組成。它與第一部分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輕盈的頓音和旋律的切分進行,表現出運動著的落雨變化,更表現出人們觀賞落雨、喜看芭蕉豐收時的活潑、輕快心情。 第三部分的旋律在圍繞“商”音(re)旋轉后,形成一個簡短的結束部分。它似宮音結束全曲。 2.廣東音樂是我國民間器樂的一個樂種。它主要流傳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目前,不僅在全國廣為流傳,在海外華僑中也有很大影響。廣東音樂的前身主要是粵劇過場音樂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世紀初發展成為獨立的器樂樂種。廣東音樂在獨奏時多用琵琶或揚琴。在合奏時有兩種基本編制。其一稱做“五架頭”或“硬弓組合”。它使用的樂器包括二弦、提琴(近似板胡的一種民間樂器)、三弦、月琴、橫簫(即笛子)五件樂器。其二稱做“新五架頭”或“軟弓組合”。它使用的樂器包括高胡、揚琴、秦琴、椰胡、洞簫五件樂器。這后一種組合以高胡和揚琴為主,具有鮮明的特色,因而流傳頗為廣泛。20世紀50年代后,又在新五架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樂器。如:中胡、大阮、低音提琴等。因此,表現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廣東音樂的旋律,一般以流暢、自然、活躍為主要特點。旋律進行中,常用一定的慣用音型進行裝飾。如:“冒頭”(在一句之前起引導和連接作用的裝飾音群)、“迭尾”(把句尾長音加以變化,不使單音拖得太長)等。廣東音樂的傳統曲目有:《旱天雷》、《連環扣》、《賽龍奪錦》、《平湖秋月》、《鳥投林》等。四、再次聆聽樂曲說說這首樂曲的速度有什么變化?五、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