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快樂的潑水節》第一課時學案
教學內容:
學會演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樂的潑水節》。
2、 初步了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并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對音樂的親近感。
3、學會幾個傣族的舞蹈動作,隨音樂表演。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手風琴
教學重點:
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及情感的啟發,讓學生了解潑水節、象腳鼓。
教材分析:
《快樂的潑水節》
本歌的旋律采用傣族民歌的典型音調編寫,傣族民歌常用“1、3 、5 ”和弦的分解進行,但這種進行又與大調歌曲有所不同。
歌曲為單樂段結構,每樂句四小節,呈方整結構。第一、二樂句節奏完全相同,第四樂句的節奏與第一樂句相似,第三樂句的節奏顯然與第一樂句不同,主要是第一小節不同,因此,在節奏上形成了起承轉合的關系。
這首歌曲的速度標記為中速歡快的,因此不可處理太快,大約為每分鐘72-78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趣的是他們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次盛大的民族聚會,在這盛大的聚會里歌舞表演和民間傳動體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課本山已向同學們介紹了傣族的潑水節和蒙族的那達慕,同學們還知道別的民族的節日嗎?
生:蘆笙節......
師:對!蘆笙節是苗族的,還有壯族的歌圩,瑤族的達努節等,請同學們回去收集有關資料與同學們交流。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就是“民族的節日”,第一首歌曲是《快樂的潑水節》。
二、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1.老師介紹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年節和歌舞節日,每年清明后十天左后舉行,周恩來總理也曾經參加過潑水節,與傣族人民共同潑水祝福。在潑水節里人們在鑼和象腳鼓聲中相互追逐潑水,以示祝福,民間舞蹈家扮成孔雀的樣子,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在江河中進行龍舟比賽,岸邊的人們唱著歌端著米酒,準備敬獻給獲勝者。歌手們邊唱邊爬上竹梯點燃鉆天煙火,氣氛十分熱烈,活動從黎明直至深夜。
在歡樂的潑水節里,少年兒童也加入了潑水的行列,我們今天將學唱的歌曲就是表現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情景的。
2.教師范唱或播放磁帶,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又一個大致的了解。
3.隨范唱的錄音學唱歌詞。難點要解決結束句中“哎啰”兩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拍,可用指揮手勢予以提示。
4.引導學生分析樂譜
5.介紹傣族樂器鑼與象腳鼓
6.學習幾個傣族舞蹈動作,隨音樂自由表演
三、小結
在邊唱邊舞中結束全課。
四、課后反思
以上就是小學四年級音樂民族的節日第一課時說課稿全部內容供家長參考,祝能夠進入是適合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