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鏡頭里的奧秘1-小學六年級下冊藝術教案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fā)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xiàn)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fā)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jīng)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fā)展。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fā)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xiàn)多頭并進的曲折發(fā)展時期。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chuàng)新中走向多樣化發(fā)展
三、電影小常識
問:拍電影時總有人拿一塊板,然后導演說“action”,那人就把板上面的木條敲下去,這個東西派什么用?為什么一定要敲一下?可不可以用紙頭替代?或者不敲一下可不可以?
總結:拍電影時前面的一塊黑色條紋的板叫做“場記板”。
作用有三:
一是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于剪輯時候識別;
二是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后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三是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qū)分特定鏡頭的依據(jù),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jié)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jié)上的硬傷。。
四、小組建交流總結本節(jié)課學到的電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