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級上冊小黃鸝鳥教案
《小黃鸝鳥》教學設計
課題人音版第十一冊第二課《草原牧歌》第三課時《小黃鸝鳥》
教學對像六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比較,無論音樂知識,情感理解和學習方法等都提高了,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更能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音樂素質,無論在聽音,還是歌唱水平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還讓學生樂學,好學,從而感到音樂的美。
教材分析《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 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黃鸝鳥”是對戀人的一種愛稱。就其歌詞而言,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成雙成對的意思,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優美流暢,速度稍慢,表現出一種細膩、爽朗的情緒特征。 重新填詞的《小黃鸝鳥》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歌中的“小黃鸝鳥”,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 、被擬人化的黃鸝鳥,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對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所熱愛著的一切人。總之,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對他們抒發著自己熱愛草原、熱愛家鄉、熱愛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 《小黃鸝鳥》采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 整首歌雖分為齊唱、輪唱兩部分;而實質上,它依然為單樂段結構。輪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農。 從音樂風格上看,《小黃鸝鳥》屬于蒙古族的短調歌曲(也有人稱之為“短調”或“短歌”)。
內
容
與
目
標
知識技能能有感情的演唱《小黃鸝鳥》歌曲主旋律聲部,并熟練掌握輪唱部分的演唱技巧。
過程方法通過教師引導及學生對歌曲旋律的學習,感受五聲調式音階及音樂特點。
情感態度
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了解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并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重點1、訓練學生能用和諧自然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歌曲。2、初步感受五聲調式,體驗五聲調式的旋律風格。
難點
教學用具光碟、多媒體設備、電子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1、同學們來復習一下《銀杯》,放光盤,2、《銀杯》是一首長調還是短調?3、我們欣賞過長調歌曲有什么?4、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一首重新填詞而成的蒙古族短調民歌《小黃鸝鳥》,放光盤。板書《小黃鸝》1、學生跟唱2、回答:短調3、回答:《天堂》4、打開書復習鞏固短調民歌的特點及與長調的特點的對比。學生初聽歌曲,體驗情緒,感受節奏.
分析歌譜 1、出示歌譜請同學們分兩部分,(生很容易就能分出單行與雙行或者從歌詞重復來分)學生觀察歌譜對照歌譜分兩部分學生感觀接確兩個聲部
區分單聲部與雙聲部師生互動交流觀察歌譜,第一部分為齊唱,第二部分為合唱,尤其第二部分開頭兩句,就是歌曲第一部分“卡農”二部輪唱法。 看歌譜,與老師互動交流,復習齊唱,合唱,“卡農”輪唱法
在老師引導復習齊唱,合唱,“卡農”輪唱法知識與方法。
學習單聲部齊唱
我們來學習一下歌曲第一部分2、出示單聲部歌譜(1)和老師來唱一唱這第一部分(2)師生隨機糾正不準確旋律。教師注意節奏,速度及大跳預設1:第二樂句(這就是……)學生唱不準節奏,多鞏固幾遍,預設2:分析歌詞,引導歌曲主題(表達了作者對草原,家張,幸福生活的熱愛)預設3:小黃鸝還可以換成對誰說?(3)咱們來比一比誰唱得好!學生觀察齊唱部分(1)聽唱法,學唱第一部分(2)師生隨機改正不準確的旋律。學生學唱第二樂句學生通過第二樂句的引導,總結出歌曲的感情主線,能把握住節奏的同時,有感情的演唱跟光盤演唱第一部分學生復習鞏固單聲部與齊唱形式牢固掌握第一部分通過幾個預設方案,目的使學生鞏固第二樂句,并能總結出歌曲情感主題。通過預設3得使學生情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