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4.關注每個學生,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及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教師領學生學了漓江水的特點(第二自然段)后,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桂林山的特點(第三自然段),以培養學習的自學能力.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多媒體計算機,PowerPoint教學課件
教學課件主要流程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運行的硬件僅一臺能運行中文WINDOWS98 以上操作系統的多媒體計算機(有光驅)就可以使用.為了使課件充分發揮其性能,要求屏幕分辯率為800*600,24位以上真彩色.軟件采用全中文介面,全部使用鼠標操作,簡單靈活.
課件放映包括導入,視頻欣賞(課文范讀,桂林山水畫面),分別展示漓江水靜清綠三個特點的圖片,分組討論題,展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的圖片,桂林"象鼻山","駱駝峰"的圖片,配樂朗讀,總結,布置作業幾個模塊.首先,播放《桂林山水》課文視頻,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把握,并在優美音樂背景和不斷變換的如畫卷般的桂林山水風光的吸引下,帶著興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生了解了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后,播放相應圖片,給低視力學生以直觀印象,并用自己的語言給全盲生同學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并用身邊事物加以解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自學問題及圖片的說明文字盡量少而精,采用大字形式呈現.課文分析結束后,插入背景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本課件的每一個模塊都是緊密結合課文內容,科學嚴謹地設計問題,根據學法層層探究課文中心,圖文并茂,給以直觀感受后充分的品悟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教材的第一課是《長城》,在領略了雄偉壯觀的長城的基礎上,教師激情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著數不清的美景勝境.既有令世人稱奇的人文景觀,也有風光秀美的自然景色.我們已經一起領略了雄偉壯觀的《長城》,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
(二)視頻欣賞.(配樂朗讀課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畫面.)
(三)層層探究.
圍繞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 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 等問題,層層深入組織教學.
1,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這一段共寫了幾句話 哪一句寫了漓江水的特點 (找學生讀一讀)寫出了漓江水幾個突出的特點 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各是什么 然后交流自讀情況,了解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2,在歸納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的基礎上,逐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描寫漓江水這三個特點的.
通過仔細研讀,了解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通過相應圖片,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加深課文理解.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漓江水的特點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3,齊讀第二段的第一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第二段的開頭不直接寫漓江水的特點,卻寫"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明確寫法:通過對比,強調漓江的水有它獨特的美.
(四)學生自學.
教師在領學第二段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帶著下面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桂林山的特點,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每組推選一個代表讀.
每個學習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學習桂林山的特點.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是什么意思 通過圖片展示讓低視力學生有個直觀印象,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用我們周圍的事物給其他同學形容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各不相連".
(五)學生談感受,并在此基礎上齊讀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師配樂,指名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六)總結全文.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全文,進一步了解本文的結構,及相關知識點.
(七)布置作業
1.把描寫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的句子摘抄到讀書筆記本上.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
盲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驗與研究才剛剛起步,對于在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已成為每位盲校教師研究的課題,每位教師也都在積極努力,探索適合盲校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欣喜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欣喜于學校網絡教室的建成,校園網的開通及教學所需軟,硬件的配置,欣喜于能運用互聯網方便,快捷地根據所教知識查找到相應的圖片,音樂,視頻及相關知識.很多人認為盲生天生的視覺缺陷,怎能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其實不然,看,我們的學生能通過語音軟件自如的編輯文字,上網查找資料,收發郵件,聽歌……,可以說除了看不到顯示器上的圖片,動畫和文字外,他們能和我們一樣運用計算機!我們都知道"揚長避短",為什么面對信息技術我們不能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充分地揚長避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