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夜鶯的歌聲》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生:都很巧妙地躲開了敵人的盤問。
師:那你把那些對話都來讀一下。(生讀文)小孩子說的麻雀,烏鴉、貓頭鷹是真的那些鳥兒,還是說敵人是烏鴉、貓頭鷹?
生:敵人。
師:這可錯了。他是說真的鳥兒。他故意說一些真的。讓敵人看作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說小孩話,就不懷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敵人打岔、兜圈子。從小孩子整個應答的過程來看,你們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他的表現嗎?
生:巧妙。
師:可以,還有嗎?
生:(數人答:奇妙、機智、新奇、奇特、機巧、奇異、又奇又巧等)
師:看來你們對“巧”和“奇”兩個字最感興趣。大家看黑板,我這里已經寫了“斥敵為獸”,如果用“奇”字,該怎么往下寫?
生:寫“對答奇”。
師:很好,很好。還有別的嗎?
生:寫“應對奇”。
師:“應對”不是和“對答”一樣的意思嗎?
生:寫“應對”更像寫詩。
第二部分
師:有意思,他看出來我想寫成詩,說“應對”有點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點古味兒。好,我們就按他的寫。(板書“應對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寫“巧”字,談怎么寫?
生:寫“巧安排”
師:編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沒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敵人巧妙地應答,對話。
生:寫“應對巧”
師:不太好,一是和剛才“應對奇”太相似,二是念起來不順口,“應對巧”,聽,都是往下壓的語調。
生:寫“巧對答”
師:也不太好。看我寫一個怎么樣?(另外板書一行“斥敵為獸巧周旋”)“周旋”懂嗎?就是用說話和敵人怎樣?(用手做繞圈子的動作)
生:繞圈子。
師:對了!和敵人繞圈子說話。這一下我們的任務可重了,每段都得寫兩句,最后出來兩首詩?好嗎?(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難啊!希望大家努力,把這兩首詩寫出來!現在開始再看第二段“帶路”,孩子繼續(xù)和敵人周旋。這一段文字少,很短,應該好搞一些,你來讀一下吧!
(學生朗讀課文)
師:孩子一邊走一邊學鳥叫,還用手打樹枝,拾松果(做動作)你們覺得孩子怎么樣?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從從容容,叫敵人不懷疑。
生:這一段小孩子又說敵人是蘑菇,洋蘑菇。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德國軍官問小孩這里有游擊隊嗎?小孩裝傻,說(讀文):你說的是一種蘑菇嗎?沒有,我們這里沒有這種蘑菇。這里只有紅蘑菇、白蘑菇,還有洋蘑菇。“還有洋蘑菇”,孩子一邊裝傻,一邊就把敵人又罵成了蘑菇。
師:很好,這一小段你們認為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聯(lián)系后面的課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學夜鶯和杜鵑叫。這是他和游擊隊約定的暗號。夜鶯叫一聲就代表一個德國兵,杜鵑叫一聲代表一挺機關槍。這是小孩子在給游擊傳遞情況,敵人的情況。
師:也可以叫敵人的情報,敵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講得差不多了。那么這里怎么寫(指黑板)?
生:寫“學了夜鶯學杜鵑”。
師:不簡單,七個字寫出兩種鳥,但沒有說明這鳥兒在叫。
生:寫“夜鶯唱完杜鵑叫”。
師:好多了,但寫詩得押韻,我給你們改兩個字。(板書“夜鶯唱罷杜鵑啼”)行嗎?(生答行)“罷”就是唱完了,也有一點古味兒,“啼”當然就是叫了,這就和上一
句的“奇”押韻。還有第二首詩呢,上一行最后的一個字是“旋”,怎么寫押韻?
生:就寫我剛才說的“學了夜鶯學杜鵑”。
師:韻是押上了,但還是沒說出鳥在叫啊!讓它們叫起來。
生:寫“夜鶯唱罷..唱杜鵑”。
師:很好,只是兩個“唱”有點重復。我還給改一字。(板書“夜鶯唱罷鳴杜鵑”。鳴、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師:剛才說小孩子給游擊隊送情報,送到沒有?
生:送到了。
師:(板書“情報送達”)這樣寫行嗎?(生答行)情報送到后,怎么樣?
生:敵人被殲滅了。
師:孩子怎樣了?
生:孩子不見了,他聽見口哨聲,也是暗號,就鉆到密林中去了。
師:我這里(指板書“情報送達”后面)寫什么?寫“敵被殲”還是寫“人不見”,孩子不見了,哪個好?
生:我覺得哪個都行。(眾笑)
師:好吧,我們兩首詩各用一個。(有學生舉手)
生:兩個都用,第一首詩就又不押韻了。
師:說得好,動了腦筋。但是我告訴你,詩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韻,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們把它寫上。(板書“情報送達人不見”,“情板送達敵被殲”——啊呀!這個“殲”字是第一聲,和上面的“旋”“鵑”都是上揚的聲調,讀起來不好聽。我們這樣寫吧,改成“殲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強盜。
師:“殲德寇”行嗎?(生答行,教師改寫板書)第四段比較簡單,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學夜鶯叫。
師:對。(板書“鶯聲又起”)孩子又像原來一樣去等誰?
生:等敵人再來。
師:是的。這個“等”我換一個字(板書“待”)行嗎?
生:可以。
師:等敵人再來,(板書“敵”,與“待”字中間留一空)等待什么樣的敵人?一個字。
生:強敵。
師:太夸獎他們了!
生:頑敵。
師:行!這個可以。(板書“頑”)還有第二首呢,也把這一句“鶯聲又起待頑敵”寫上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