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衡(通用13篇)
平 衡 篇1
一、課文說明
本課是讓兒童通過對杠桿尺實驗,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不平衡達到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天平是根據平衡的道理制成的,本課要為下一課《小天平》鋪墊好知識基礎。
本課與《小天平》、《搭紙橋》、《捆支架》組成本冊的“力”教學單元;從能力培養來說,屬于“實驗、歸納概括”的系列。
全課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平衡和不平衡現象。由于“平衡”、“不平衡”兩個詞對兒童來說比較生僻,所以教材里畫出他們熟悉的玩蹺蹺板游戲圖,幫助他們理解這兩種現象。只要兒童能說出“一樣平”、“一樣高”等形象語言,并能明白這就是平衡就可以了,不必下什么定義。
第二部分,通過對杠桿尺的實驗,知道怎樣達到平衡,激發兒童對平衡現象的研究興趣。教材中研究了兩種達到平衡的方法。一種是杠桿尺左右距離一樣長,掛的鉤碼一樣多,能夠達到平衡。教材38頁上半部分“掛幾個”研究的就是這種方法。例如,左上圖,在距杠桿尺中心一格的地方掛一個鉤碼,問:在另一邊同樣的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又如,右下圖,在距杠桿尺中心兩格的地方掛兩個鉤碼,問:在另一邊同樣的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用四幅圖提出了四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然后把結論填寫在橫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左右掛的鉤碼一樣多,杠桿尺左右的距離一樣長,能夠達到平衡。教材38頁下半部分“掛在哪兒?”研究的就是這種方法,一共有四幅圖提出四個問題,仍然要求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并把結論填寫在橫線上。
第三部分,在杠桿尺一邊距中心兩格的位置上掛兩個鉤碼,讓學生研究有幾種方法可以使杠桿尺達到平衡。這部分教材是選學內容,可以起到測試學生智力的作用,有的學生能想出三種方法,有的學生能想出一種或兩種方法,都可以,不必要求每 學生都達到同樣的水平。最后讓學生把想到的方法畫在39頁下面的圖上。個別學生有可能發現規律,即當左右距離不一樣長,鉤碼掛的也不一樣多時,杠桿尺達到平衡的條件是:鉤碼掛的多的(重的)一邊,離杠桿尺中心近,鉤碼掛的少的(輕的)一邊,離杠桿尺中心遠。
二、目的要求
1.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平衡,使杠桿尺達到平衡的條件。(左右距離一樣長,必須掛得一樣重;左右掛得一樣重,必須距離一樣長)
2.認識杠桿尺、支架、鉤碼等實驗儀器,學習使杠桿尺平衡的簡單實驗操作技能。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演示用的杠桿尺、鉤碼、方座支架;2.學生用的杠桿尺、鉤碼、支架,每組一套。
四、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請同學們看看,今天上自然課老師帶來了什么東西。教師介紹杠桿尺、鉤碼的名稱和用途。
演示:將一鉤碼掛在杠桿尺一邊。
提問:杠桿尺有什么變化?(歪了)怎樣做能使杠桿尺左、右一邊平?(摘下杠桿尺上掛的鉤碼或在另一邊也照樣掛上鉤碼)
小結:杠桿尺平了,這種現象叫平衡。今天的自然課我們就研究平衡。(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掛幾個才能平衡
提問:各組同學將一個鉤碼掛在杠桿尺上任何一個位置上,看杠桿尺還平衡嗎?(不平衡)
我們要使杠桿尺平衡,在另一邊的同樣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兩邊都掛一個鉤碼)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在杠桿尺的一邊掛1個、2個、3個鉤碼,試試在另一邊的同樣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
2.掛在哪兒才能平衡
各組同學將一個鉤碼掛在杠桿尺上任意一個位置上,杠桿尺失去平衡。
提問:在另一邊掛同樣多的鉤碼,應該掛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在杠桿尺一邊掛1個、2個、3個鉤碼,試試在另一邊掛同樣多的鉤碼,要掛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小結:兩邊掛的鉤碼數一樣多,鉤碼距離中心必須一樣長,杠桿尺才能達到平衡。(把歸納、概括出來的結論填寫在橫線上。)
鞏固、應用:
有幾種方法使杠桿尺平衡
提問:在杠桿尺一邊距離中心兩格的地方掛2個鉤碼,有幾種方法使杠桿尺平衡?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得出三種方法使杠桿尺平衡:
。1)在另一邊等距離也掛2個鉤碼,可以平衡。
。2)在另一邊1/2距離掛4個鉤碼,可以平衡。
(3)在另一邊2倍距離掛1個鉤碼,可以平衡。
將三種方法畫在課本中的圖上。
布置作業
回家搜集做小天平的材料。
平 衡 篇2
一、 活動目標
1.練習在高低不一的平衡木上做各種動作,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
2.具有初步的大膽進行身體活動的能力。
二、 重點和難點
從平地上的平衡走變化到一定高度和寬度上的平衡木走及進行各種動作的平衡練習,這對幼兒的身體活動是一個新的問題,有一部分幼兒會由此產生害怕的心理,故在活動器具的選擇和活動方法的提供上,要讓他們有一個逐漸過渡、慢慢適應的過程。
三、 材料及環境創設
1.觀賞我國體操運動員進行體操比賽的錄像。
2.錄音機1架,藝術體操音樂若干段。
3.高度、寬度、坡度要求不一樣的平衡木三條,與平衡活動相配套的各種活動器具,如傘、帽子、沙包、球、娃娃、積木等若干。
四、 設計思路
身體平衡運動,對中班幼兒來說,已不是很困難的事。且每個幼兒在這方面的發展進程是不一樣的。有的幼兒可在既高且窄的平衡木上走,有的幼兒只能慢慢地走過低低的寬寬的平衡木。所以教師要根據每位幼兒的實際活動水平、設計和安排難度不一的活動,提供不同的指導和幫助。既可在平衡器材的高度、寬度和坡度上有不同的要求,又可在運動方法的指導上給幼兒不同的示范和選擇?蓮耐绞肿咧鸩竭^渡到持物走、加速走和在間隔物體上走。
五、 活動流程
提供材料——重點指導——難度練習
在場地上出示高度(10-30厘米)寬度(15-20厘米)坡度不一(視具體情況而定)的平衡木,請幼兒扮體操運動員,聽音樂,自由選擇動作走過平衡木。中間提醒幼兒可不斷變化手臂動作,如叉腰,上舉,側平舉、抱頭、曲臂等,教師一旁觀察,哪些幼兒已完全自如地進行活動了,哪些幼兒雖能獨立活動但動作還很笨拙,哪些幼兒還不能獨立地進行活動,在此基礎上,給予幼兒不同的指導和幫助。
教師在每次活動時,除了靈活的隨機指導外,還必須要有重點指導內容和計劃。如第一次是重點指導那些沒有勇氣登高的幼兒;第二次是指導那些大膽選擇在窄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兒;第三次是指導那些不敢在有坡度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兒;第四次是指導那些在平衡木上不斷變化創新動作的幼兒等,除了器具選擇的重點指導外,還要有落實到那些幼兒身上的具體指導方法的考慮。
隨著活動的開展。視幼兒的能力發展,要逐漸增加活動的難度,可從徒手走到拿小器具,并鼓勵幼兒根據器具等特點創造各種動作;頭頂沙袋走、抱球走、撐傘走等,還可以編成游戲讓幼兒玩。如“送娃娃過小河”(抱娃娃走過平衡木)、“運西瓜”(幼兒依序站在平衡木上傳吹塑球)等。再過渡到在間隔物體上走,如走木梯,走樹樁,在平衡木上放一塊泡沫塑料積木跨過去等。
平 衡 篇3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弱電解質的。
2.了解常數的概念。
3.了解影響的因素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過程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知識。
1.弱電解質電離過程(用圖像分析建立)
2.當
則弱電解質電離處于平衡狀態,叫,此時溶液中的電解質分子數、離子數保持恒定,各自濃度保持恒定。
3.與化學平衡比較
。1)是動態平衡:即弱電解質分子電離成離子過程和離子結合成弱電解質分子過程仍在進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條件的平衡:當條件改變,平衡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發生移動。
。3)影響的因素
A.內因的主導因素。
B.外國有:
、贉囟龋弘婋x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所以,升高溫度,平衡向電離方向移動。
、跐舛龋
問題討論:在 的平衡體系中:
、偌尤 :
、诩尤 :
③加入 :各離子分子濃度如何變化: 、 、 、 溶液 如何變化?(“變高”,“變低”,“不變”)
(4)常數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堿
、俪祷菧囟群瘮担瑴囟炔蛔僈不變。
、 值越大,該弱電解質較易電離,其對應的弱酸弱堿較強; 值越小,該弱電解質越難電離,其對應的弱酸弱堿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斷弱電解質相對強弱。
、鄱嘣跛崾欠植诫婋x的,一級電離程度較大,產生 ,對二級、三級電離產生抑制作用。如:
隨堂練習
1.足量鎂和一定量的鹽酸反應,為減慢反應速率,但又不影響 的總量,可向鹽酸中加入下列物質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還要弱的酸,為了提高氯水中 的濃度,可加入( )
A. B. C. D.
3.濃度和體積都相同的鹽酸和醋酸,在相同條件下分別與足量 固體(顆粒大小均相同)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鹽酸的反應速率大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B.鹽酸的反應速率等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C.鹽酸產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鹽酸和醋酸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樣多
4.下列敘述中可說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強的是( )
A.溶液導電性酸甲大于酸乙
B.鈉鹽溶液的堿性在相同物質的量濃度時,酸甲的鈉鹽比酸乙的鈉鹽弱
C.酸甲中非金屬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屬元素化合價高
D.酸甲能與酸乙的銨鹽反應有酸乙生成
5.有兩種一元弱酸的鈉鹽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現將這兩種鹽的溶液中分別通入適量的 ,發生如下反應:
和 的酸性強弱比較,正確的是( )
A. 較弱 B. 較弱 C.兩者相同 D.無法比較
總結、擴展
1.化學平衡知識與知識對照比較。
2.一元弱酸弱堿中 與 的求法:
弱電酸中 濃度: (酸為弱酸物質的量濃度)
弱堿中 濃度: (堿為弱堿物質的量濃度)
3.討論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劑)
4.擴展
難溶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存在著。在常溫下,溶液中各離子濃度以它們的系數為方次的乘積是一個常數,該常數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離子濃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積大于、等于溶度積時出現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應調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較為完全(使 濃度降低至原來的千分之一),則應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為 。
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P60一、填空題:2.3.4.
P61四、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電解質,非電解質
1.定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鬯伎迹茛 , 在水溶液中,不導電,它屬于非電解質嗎?為什么?
② 溶于水能導電,則氨氣是電解質嗎?為什么?
、酃矁r化合物在液態時,能否導電?為什么?
2.電解質導電實質,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強電解質,弱電解質
1.區分電解質強弱的依據:
電解質在溶液中“電離能力”的大小。
2.電離方程式:
電離方程式書寫也不同
。1)強電解質:
。2)弱電解質:
3.強弱電解質與結構關系。
。1)強電解質結構:強堿,鹽等離子化合物(低價金屬氧化物);
強酸,極性共價化合物;
。2)弱電解質結構:弱酸,弱堿具有極性共價位的共價化合物。
三、弱電解質
1.定義
在一定條件下(如溫度,濃度),當電解質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速率和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時,電離過程就達到了平衡狀態,這叫做。
2.與化學平衡比較
“等”:電離速率與離子結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離子、分子的濃度保持一定。
“動”:電離過程與離子結合成分子過程始終在進行。
“變”:溫度、濃度等條件變化,平衡就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響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升高,向右移動,電離程度增大。
溫度降低,向左移動,電離程度減小。
(2)濃度:電解質溶液濃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程度減;
電解質溶液濃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動,電離程度增大;
4.常數
。1)一元弱酸常數:
。2)一元弱堿常數:
。3)多元弱酸是分步電離,每步各有電離常數。如:
。4)常數只隨溫度變化而變化,而與濃度無關。
。5)K的意義:
K值越大,弱電解質較易電離,其對應弱酸、弱堿較強。
K值越小,弱電解質較難電離,其對應弱酸、弱堿較弱。
探究活動
鈉與飽和 溶液反應,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運用知識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將鈉投入到盛有飽和 溶液的試管中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原因
1.將鈉投入到盛有飽和 溶液的試管中
2.向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學過鈉與水的反應,在這時學生能夠準確的描述鈉與水的反應現象。如:立即與水反應,浮在水面,四處游動,發出“嘶嘶”響聲,最的溶成閃亮小球。對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知識。因此在總結實驗現象時,一般不存在問題。
本題的重點在現象的解釋上,即用初中學過的溶解平衡與剛學過的等知識來解釋產生該現象的原因。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得出鈉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極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電離,以Na+與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
濃度增大后,向左邊移動, 濃度減小,所以 的量會增加,而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質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會析出 沉淀。
平 衡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叫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狀態.
2、掌握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3、會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解決有關平衡問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應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教會學生用辨證觀點看問題,體會團結協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的狀態是平衡狀態,使學生全面理解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條件在實際中的應用,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對于不同類型的平衡問題,如何依據平衡條件建立方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難點.(平衡系統中取一個物體為研究對象,即隔離體法處理;取二以上物體為研究對象,即整體法處理.建立方程時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邊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來處理.)
教法建議
1、本節例題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方法.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動力學問題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學時可先回顧動力學問題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遷移到靜力學問題中去.
2、本節例題代表了兩種典型的靜力學問題.建議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出小結.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
一、平衡狀態
如果物體保持靜止或者做勻速直線運動,則這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由此可見,平衡狀態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靜態平衡狀態,此時,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的加速度 ;另一種是動態平衡,此時,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的加速度 .
注意:
1、物體的瞬時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于平衡狀態.例如,將物體豎直上拋,物體上升到最高點時,其瞬時速度 ,但物體并不能保持靜止狀態,物體在重力作用下將向下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物體此時的加速度 ,只有當物體能保持靜止狀態即其加速度也為零,物體才是處于靜平衡狀態.
2、物理中的緩慢移動可認為物體的移動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認為其移動速度趨于零,因此,習題中出現“緩慢移動”都可理解為物體處于動態平衡狀態.
二、共點力
如果幾個力的作用點相同,或作用線(或反向延長線)交于一點,這幾個力就叫做共點力.
三、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加速度為零,物體將保持靜止或者做勻速直線運動,即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因此,在條件是合力為零,即 .
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物體的平衡問題的程序是:確定平衡體,作出受力圖,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
第一步確定研究對象,根據題意將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或結點作為研究對象,通常用隔離體法將確定的研究對象從它所處的環境中隔離出來.但有時要將研究對象連同它的關聯物一起作為研究系統(整體法),反而運算方便,請注意研究下文將要給出的例題.
第二步進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對象的受力圖.這一步是解題成敗之關鍵,務必細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斷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確,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條件法來處理)
第三步建立坐標系或規定正方向.如何建立合適的坐標系,要看問題的已知量、未知量而定.原則是要使力與坐標軸的夾角簡單而明確,這樣可使方程明快.坐標設置不當,會引起需要使用三角中的和差化積、半角倍角公式等運算工具,使計算大為繁冗.一般選未知量的方向為坐標系的正方向為宜,建立坐標系后,把不在坐標軸上的力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到坐標軸上,并畫出其分力的準確圖示備用.
第四步根據物體平衡的充要條件列出平衡方程組,運算求解.對結論進行評估.必要時對結論進行討論.
探究活動
重心與平衡
活動內容:探討重心與平衡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目的:
1、了解考慮物體重心的意義,知道找物體重心的方法.
2、了解物體的平衡狀態、平衡位置.知道不同平衡位置的穩定性不同,穩定性與重心的關系及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3、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培養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長方形的塑料尺、心形卡片、中空的管子(圓環)、煙盒、奶瓶、細竹竿、硬幣、梯形皮包、支架及茶杯、走索演員在一根高空鋼絲上表演的投影片,在繩索上駕駛摩托車下掛載人“車廂”的投影片.
活動過程 :
科學講座,并進行討論與思考
、倌隳芑卮鹄蠋熃o你提出的問題嗎?
、谀阌X得重心和平衡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嗎?你能舉出實例嗎?物理學中的其它知識呢?
1、分析確定重心的問題
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也就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
為什么要考慮物體的重心呢?當我們希望一個物體保持平衡時,就要用到重心的概念.例如,這里有一把尺子,為了把尺子支撐住,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它放在桌子上.這時,桌子向尺子的各個部分都施加了支撐力,但是尺子的重力也可以被看作只作用在重心上.我們可以把一個手指尖放在尺子重心的下面,這時,僅僅支在一個點上就能把尺子支撐起來.你可以用手指尖按照上述辦法使尺子保持平衡.下面,我們將用平衡點作為重心的別名.
、倌憧梢杂脤嶒灥姆椒▉韺ふ页咦拥钠胶恻c.首先,把尺子放在互相隔開的兩個食指尖上.然后,慢慢地讓兩個手指向一起靠攏,方法是先移動一個手指,再移動另一個手指.最后,這兩個食指將在尺子的中點處靠在一塊.于是,平衡點就是尺子的中點.就是那些非均勻物體,也可以用這種滑動手指的方法找到它們的平衡點.你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試著找出鉛筆、鋼筆和高爾夫球棒的重心.你將會很容易地找到這些物體的平衡點.但是,在這些情況下手指每次應向前移動多少,可能估計得不很恰當.你可以先用一把掃帚試著估計一下,然后再進行實驗.
②尋找不規則形狀物的重心,還有一種方法可供使用.如尋找一個心形卡片重心的方法是用兩個手指輕輕地把心形卡片捏起來,卡片就會前后擺動起來,最終它將靜止下來.當卡片靜止后,通過手捏卡片的那個點在卡片上畫一條鉛垂線.用手指在另外一點(這點不應在剛才畫的那條鉛垂線上)把卡片捏起來,待卡片靜止后,再畫一條鉛垂線.這兩條線相交的那一點,就是心形卡片的重心或平衡點.當你把手指支在這一點的下面,就可以把卡片平衡地支撐起來.
③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人的重心大約是在肚臍的后面、身體的中心處.假設讓一個人躺在蹺蹺板上,讓他的肚臍恰好在蹺蹺板支撐點的上方,這樣,人體通常能夠達到平衡,蹺蹺板的兩端都將不接觸地面.
、芤欢沃锌盏墓茏,重心位于管的空心內,而不是在制作這管子的材料(管壁)上.這是與重心的定義相符合的.重心不一定要位于物體內.如果你試著使一段管子或圓環達到平衡,你可以用手指支撐它們的外側,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狀態.如果一段管子處于豎直狀態或圓環是處在水平狀態(即它們的圓形截面處在水平面內),又要用一個手指支撐它們,就必須用一塊硬紙板托在圓環(或管子)下面,再用手指支在紙板上即可.
任何物體的形狀和物質結構的改變,都可以使它的重心發生移動.當我們把尺子從一端削掉一段之后,尺子余下部分的重心,就移動到新的位置了.與此相似,如果在尺子的一端粘上一團油灰,尺子也有一個新的平衡點.試問,平衡點是朝油灰移動,還是朝相反方向移動
2、探討物體平衡的問題
對于一個物體來說,當共點力的合力為零時,我們就說該物體是處于平衡狀態.
、倮缭诘匕迳戏胖姳、電冰箱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為零,我就說,電冰箱是處于平衡狀態.在地面上的任何靜止的物體,都是處于平衡狀態.
、谧烂嫔系哪硞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作變速運動,這物體便不是處于平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重力方向仍然是與支持力的方向相反,但是使物體作變速運動的外力卻是水平方向的.
、鄹鶕矬w形狀的不同,各種物體可以有一個或更多個平衡位置.讓我們把一枚硬幣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兩種平衡位置:讓硬幣的某個平面接觸桌面,這是一種平衡位置,把硬幣立起來,讓它的側面接觸桌面,這是另一種平衡位置.請注意,硬幣有兩個平面,我們把它們看作是一種平衡位置;讓硬幣的側面接觸桌面,使它達到平衡,這種平衡位置可以有無數種情況,但我們都把它們看成是一種平衡位置.我們再以煙盒為例,說明怎樣分析物體的平衡位置.把煙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三種平衡位置:一種平衡位置是讓煙盒底面(或者頂面)接觸桌面;第二種平衡位置是讓煙盒后面(或者前面)接觸桌面;第三種平衡位置是讓煙盒的一個端面(或者另一個端面)接觸桌面.你能舉出一個具有四種平衡位置的物體來嗎?
、芗僭O某個物體處于非平衡位置,當人們把它放開以后,它將朝著平衡位置運動.讓我們手持一個煙盒,在桌子上方將煙盒松開,它將落在桌面上,并將迅速地靜立在煙盒的某個面上.當我們做這個實驗時,你怎樣放開煙盒是沒有關系的;不管你是在怎樣的狀態下放開煙盒,它總是要達到某個平衡位置.我們還可以手執一枚硬幣將它放下,硬幣落到桌面上以后,也會達到它的某一平衡狀態.
、莶⒎撬械钠胶馕恢枚枷嗤鞣N平衡位置之間的差異,是它們的穩定性不同.
3、講解穩定平衡問題
、倨仁挂晃矬w產生一個很小的位置移動或運動,在引起一陣擺動以后,它最終將回到原來的平衡位置,這物體便處于穩定平衡狀態.
桌上放著一個直立的奶瓶,當我們輕輕地推一下瓶的頸部,它便會前后擺動,但最終將回到原來的直立位置.
、谂c穩定平衡相對立的是不穩定平衡.如果使物體產生一個很小的位置移動或運動,它未能引起擺動,則該物體處于不穩平衡狀態.隨之而來的,是這物體將發生運動,到達另一個平衡位置.例如,一枚硬幣,當它的平面接觸桌面時,要比它的周邊接觸桌面有較好的穩定性.當你極其輕微地碰一下硬幣時,它將前后擺動,但最后硬幣仍回到原來的平衡位置.當然,如果你用大一點的力碰它,它將會翻倒,變成硬幣平面接觸桌面.
假設你現在使一根針或一根細竹竿直立,并可能使它達到平衡,這時,它是處在不穩平衡位置.當我們給它施加一個極微弱的力時,這根針或細竹竿將會倒下來,達到整個長度都接觸地面的新的平衡狀態.
、勰男┮蛩貨Q定了物體的穩定程度呢?一個因素是支持面的大小.當支持面大時,平衡的穩定性也增大.例如,一個長方體的桶,當它放倒時,比它直立時的穩定性要好.再舉一個例子,有一種冰淇淋盒是圓錐形的,當盒里沒有裝入冰淇淋時,我們將杯口朝下放在桌上,這時它的穩定性較好;但如果將它錐體的尖端朝下放置,冰淇淋盒的穩定性則很差.實際上,如果圓錐體的尖端朝下而且達到平衡,它是處于不穩平衡狀態,這正像任何其它物體平衡于一個點或一個角上,也都屬于不穩平衡狀態.
④決定物體穩定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重心相對于支持面(或支持點)的位置.一個物體,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則穩定性越好.我們可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普通梯形皮包,倒放時比正放時的重心位置要高.試問:在這種情況下,重心各在哪里?
近年來的賽車,為了降低所使用的賽車的重心高度,制造出了更加低矮的“低懸掛”型賽車.對于低懸掛型的賽車來說,由于以下的各種原因可能造成的翻車事故,是不大容易發生的:賽車在側向氣流作用下而翻車;在和其它車碰撞后而翻車;以及賽車本身由于某種原因而產生了橫滑所造成的翻車.換句話說,由于低懸掛型賽車在正常行駛狀態時重心極低,要把它弄翻,從正常的平衡狀態,翻到車的側面著地或車的頂面著地的另一個平衡狀態,是不太容易的.
⑤假設一個物體的重心是在物體支持面的底下,那么,這個物體的穩定性是很強的.把一個茶杯吊掛在鉤子上,如上圖所示.就是穩定平衡的一例.如果你把這茶杯推一下,也不管你是怎樣推法,那么最終這茶杯必然要恢復到原來的穩定平衡狀態上.
走索演員在一根高空鋼絲上表演的時候,重心總是在支持面上的,而支持面又很小,怎樣保持穩定性呢?它是通過調整姿態,使重心總是在支持面的正上方而保持平衡的.一般的走索演員在表演時要手持一根長長的平衡桿,主要通過調整平衡桿的位置來調整整體重心的位置,以保持平衡.有經驗的演員,則可以不要平衡桿,通過自己的身體姿態進行調整,而使身體的重心保持在鋼絲繩的正上方.
活動小結
本科學講座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展示了物體重心、平衡等問題,開闊了學生視野.只要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做一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會弄懂很多科學道理,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平 衡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猜想與假設,并設計出驗證方案,對獲得的數字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2、體驗、經歷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想像和協作能力。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難點: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
三、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彈簧秤、刻度尺、鉤碼、桿稱等
四、教學過程:
活動次序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提問 1、學生談談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桿;
2、以生活中的“杠秤”為例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3、提問:(1)用杠秤稱東西時必須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準確地測出物體的質量?
。2)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將處于平衡狀態?
(3)杠桿平衡時f1、f2、l1、l2存在什么關系? 1、鞏固杠桿的五要素;
2、知道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平衡;
3、激發探究的欲望。
活動2
猜想 1、由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確定自己的猜想,并想想這樣猜想的理由;
2、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組交流,統一意見后確定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并談談這樣猜想的理由。 1、培養猜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2、培養合作意識。
活動3
制訂計劃
設計實驗 1、根據問題與自己的猜想,利用桌上的器材,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簡單寫出實驗步驟;
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其更完整;
3、各小組介紹實驗方案,教師給予指導并與以肯定。 1、各組均能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
活動4
進行實驗 1、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選擇器材進行實驗,老師循環指導;
2、要求學生將實驗中的各項數據如實記錄在課本154頁的表格中,并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計算;
3、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在實驗中所遇到或發現的新問題及處理方案;
4、多次測量并檢查自己的實驗數據。 1、能獨立完成各自的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
3、能得出一定的結論。
活動5
交流與合作 1、確定自己的結論與猜想是否一致?
2、和其它組交流所得結論,看看各自的結論是否一致?并有充足的理由說明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 1、會進行交流與合作。
活動6
分析論證 1、各組陳述自己的實驗結論及對結論的分析;
2、請具有代表性的組上臺展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并概括出自己的結論;
3、實驗出真理:
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1、各組清晰表達各自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2、確定結論,達成共識。
活動7
鞏固與提高 1、完成課本156頁2、3、4、5題;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相關的練習。 1、加深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和應用。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報告
一、學習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
二、實驗器材: 、 、 、 等
四、探究過程:
活動次序 探究過程
活動1
提問 1、我在生活中所知道的杠桿有 、 、 、 ;
2、以生活中的杠秤為例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3、提問:
。1)用杠秤稱東西時必須在 情況下才能準確地測出物體的質量?
。2)杠桿在 情況下將處于平衡狀態?
。3)杠桿平衡時f1、f2、l1、l2存在什么關系?
活動2
猜想 1、我的猜想是: ;
2、猜想的理由: ;
3、和小組交流,統一意見后的猜想是 ;
4、這樣猜想的理由 。
活動3
制訂計劃
設計實驗 1、根據問題與自己的猜想,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的儀器來制訂計劃設計實驗;(思考2分鐘)
2、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交換意見,使其更完整;
3、簡單寫出設計方案或實驗步驟。
活動4
進行實驗 1、選用的器材有: 、 、 、 ;
2、需要測量的數據有: 、 、 、 ;
3、測量時要注意使杠桿在 位置保持平衡;
4、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將實驗中的各項數據如實記錄在課本154頁的表格中
5、根據自己的猜想進行計算;
6、在實驗中所遇到或發現的新問題有 ;
7、處理辦法 ;
4、更換力和力臂大小多次測量并檢查自己的實驗數據。
活動5
交流與合作 1、確定自己的結論與猜想是否一致? ;
2、和其它組交流所得結論,看看各自的結論是否一致? ;
活動6
分析論證 1、各組陳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
2、實驗出真理:杠桿平衡條件: ;
公式; 。
活動6
鞏固提高 1、完成課本156頁2、3、4、5題;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相關的練習。
平 衡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通過區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電離平衡常數。其中電離平衡常數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從初中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以及高一電離等知識入手,重點說明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而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同時,教材中配合圖畫,進一步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轉入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討論。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和后面幾節教學的基礎,也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關于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的難點,教材并沒有具體介紹,而是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應用平衡移動原理來分析,這樣安排是因學生已具備討論該問題的基礎,而且通過討論,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法建議
關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建議以復習相關內容為主,進而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1.課前復習
組織學生復習高一有關強、弱電解質以及化學鍵的知識。
著重復習:(l)強、弱電解質概念,以及哪類物質是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強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弱電解質;(2)離子鍵、極性鍵。
2.課堂教學
建議采用回憶、討論、歸納總結的方法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電解質的概念并結合實例依據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大小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然后再組織學生結合實例討論各強、弱電解質中的主要化學鍵,從而得出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教學:
這既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教學中運用化學平衡知識及學習方法來學習本內容,并注意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重點介紹下面問題。
l.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
從弱電解質溶液中既存在弱電解質分子、又存在其電離出的離子這一事實出發,對弱電解質(如醋酸)溶于水時各微粒變化情況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化學平衡建立的條件,結合課本中圖3-3(可制成掛圖),討論電離平衡的建立。強調指出當弱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電離過程就達到平衡狀態。有條件的學?蓱糜嬎銠C輔助教學。
2.電離平衡狀態的特征
重點分析醋酸的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的特征相類比,歸納出電離平衡的特征:
。╨)電離平衡是動態平衡——“動”。
(2)在電離平衡狀態時,溶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定”。
。3)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會發生移動——“變”。
3.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討論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外界條件的變化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動原理的使用范圍。
最后,練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強調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中要用可逆號、多元弱酸的電離要分步寫。
教學設計方案一
第一課時 電解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定義與實例。
2.電解質分類: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3.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區分方法與實例。
能力目標:
1.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2.通過區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導學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在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插入演示實驗: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問題討論:
。1)是非辯論。
、匐娊赓|一定是化合物,非電解質一定不是化合物。
、诨衔镆欢ㄊ请娊赓|。
③單質是非電解質。
。2)哪些物質是常見電解質?它們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是不是電解質?為什么?
、氨氣溶于水都能導電,是電解質嗎?
氯化氫和鹽酸都叫電解質嗎?
(3)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
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與單位體積中能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有關,即與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非絕對數目)有關。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
討論:試比較0.1L 2mol/l鹽酸與2L 0.1mol/l鹽酸,哪一種導電能力強?
。4)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區別(指導閱讀后填表或討論)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定義
溶于水后幾乎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電離的電解質。
化合物類型
離子化合物及具有強極性鍵的共
價化合物。
某些具有強極性鍵的共價化合物。
電離過程
不可逆過程,無電離平衡。
可逆過程,具有電離平衡。
電離程度
幾乎100%完全電離。
只有部分電離。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ㄋ肿硬挥嫞
只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不存在
電解質分子。
既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又有電解質分子。
實例
絕大多數鹽(包括難溶鹽)
強酸( )
強堿( )
低價金屬氧化物( )
弱酸
( )
弱堿( 、大多數難溶堿如 )
電離方程式
2.重點、難點剖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認為除電解質之外的物質均是非電解質的說法是錯誤的,如單質不屬于非電解質。
。2)電解質與電解質溶液區別:
電解質是純凈物,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
。3)電解質必須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熱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化合物,才是電解質,并不是溶于水能導電化合物都是電解質。如 等溶于水都能導電,但 是非電解質。它們導電的原因是:
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并非 直接電離出來的。
。4)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決定的,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離子濃度小,導電能力弱。離子濃度大小受電解質的強弱和溶液濃度大小的決定。所以強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不一定強,弱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維發展與反饋
把0.01mol純凈的燒堿固體分別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導電能力有明顯變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鹽酸 D.0.25mol/L的硫酸銅溶液
隨堂練習
1.下列物質:①能導電的是( )
、趯儆陔娊赓|的是( )
、蹖儆诜请娊赓|的是( )
A. 溶液 B. C.液態 D.液態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無水乙醇
2.把0.05mol 固體分別加入到下列100mL液體中,溶液的導電性基本不變,該液體是( )
A.自來水 B.0.5mol/L鹽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質的分類組合完全正確的是( )
編號
A
B
C
D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非電解質
布置作業
第一課時
P60一、填空題(1)
P61二、選擇題1.2.
P61三、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一、電解質,非電解質
二、強電解質,弱電解質
表格填空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定義
化合物類型與結構
電離過程
電離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ㄋ肿硬挥嫞
實例
電離方程式
平 衡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會計算力矩
能力目標
1、通過示例,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和探究能力,同時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教材從力有轉動效果出發通過實例分析一個力的轉動效果取決于力臂,力臂越長,效果越顯著.教學中應明確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轉動效果.
教法建議
1、學生難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現的錯誤是把轉軸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當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綱作為選學內容,考試說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結合初中學習過的杠桿平衡條件介紹力矩的平衡條件.為了減輕負擔,教學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關于例題講解時的例題導入 建議
在例題講解時,注意語言的簡潔以及要點的總結,如:
1、教師總結:力對物體的轉動效果,取決于力矩.力矩為力與力臂的乘積,因此,求力對于某一固定轉軸的力矩,要先明確轉軸,再找力臂(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著力的作用線滑移,力矩的大小不變.
2、例題要點:幾個力作用在有固定轉軸的物體上,如果使物體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矩與使物體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矩相等,則物體處于轉動平衡狀態.處于轉動平衡狀態的物體,或者靜止,或者保持勻速轉動.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課題導入 的教學設計示例
本節的關鍵是準確分析確定力臂.為此在導入 時要盡可能的舉學生熟悉的例子進行分析.如:1、同學們請閉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門的把手在哪嗎?你騎過變速自行車嗎?在打鬧時,你關門不讓別人進屋,你推擠門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擠住門?(如果是農村學校,可多舉些農用機械中的力矩的例子,農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請同學舉例說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確定的情況下,不同的作用點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平 衡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建立的觀點;理解的特征;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律本質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影響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的教學,系統性較好,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便于學生接受。
本節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就會發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說明學習本節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并在溫度對影響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的影響,教材中采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據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移動的影響。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影響的條件”教學建議
本節教學可從演示實驗入手,采用邊演示實驗邊講解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啟發學生充分討論,由師生共同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新課的引入:
①復習上一節講過的“狀態”的概念,強調狀態是建立在一定條件基礎上的,當濃度、壓強、溫度等反應條件改變時,原平衡的反應混合物里各組分的濃度也會隨著改變,從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诮o出“的移動”概念,強調的移動是可逆反應中舊平衡的破壞、新平衡的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一直在變化著。
、壑赋鰧W習和研究的實際意義正是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舊的破壞并建立新的較理想的。
具體的教學建議如下:
1.重點講解濃度對的影響
。1)觀察上一節教材中的表3-l,對比第1和第4組數據,讓學生思考:可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2)從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里應明確,溶液顏色的深淺變化,實質是 濃度的增大與減小而造成的。
(3)引導學生運用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展開討論,說明濃度的改變為什么會使發生移動。討論時,應研究一個具體的可逆反應。討論后,應明確濃度的改變使正、逆反應速率不再相等,使發生移動;增加某一反應物的濃度,會使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進行調整;新平衡建立時,生成物的濃度要較原平衡時增加,該反應物的濃度較剛增加時減小,但較原平衡時增加。
2.壓強和溫度對的影響:應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并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溫度對影響也是從實驗入手。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出壓強和溫度的改變對的影響。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在明確了濃度、壓強、溫度的改變對的影響以后,可采用歸納法,突破對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減弱這種改變”含義理解上的困難:
其他幾個問題:
1.關于催化劑問題,應明確:①由于催化劑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應速率,因此它對的移動沒有影響;②使用催化劑,能改變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
2.關于移動原理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應明確:①平衡移動原理對所有的動態平衡都適用,為后面將要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作鋪墊;②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對本節設置的討論題,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回答,這是對本節教學內容較全面的復習和鞏固。
4.對于本節編入的資料,可結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讓學生當堂閱讀,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對人類的貢獻;可回顧第二節“工程師的設想”的討論,明確:欲減少煉鐵高爐氣中CO的含量,這屬于的移動問題,而利用增加高爐高度以增加 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的做法并未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因而是徒勞的。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常數,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02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采用圖畫和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的觀點。
教材以合成氨工業為例,指出在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即。建立觀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會趨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為例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并進而以的可逆反應為例,說明在上述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圖畫等幫助學生聯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教材接著通過對19世紀后期,在英國曾出現的用建造高大高爐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 含量的錯誤做法展開討論。通過對該史實的討論,使學生對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內的圖畫等啟發學生聯想,借以建立的觀點。
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為例,引入新課,明確研究的課題。
。1)復習提問,工業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并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業中要考慮的兩個問題,一是化學反應速率問題,即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合成氨的產量;一是如何使 和 盡可能多地轉變為 ,即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
又如 ,說明一定溫度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可逆反應就處于狀態,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反應混合物中各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生變化。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狀態時有何特征?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出:狀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狀態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狀態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并沒有改變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于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的討論題的涵義。
第 1 2 頁
平 衡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理解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平衡移動的原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對變化規律本質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從微觀到宏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建議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和化學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本節的教學,系統性較好,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便于學生接受。
本節重點: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難點: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因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內容,不僅在知識上為本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其探討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可遷移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本書的學習。所以本節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當濃度、溫度等外界條件改變時,化學平衡就會發生移動。同時指出,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如向提高反應物轉化率的方向移動,由此說明學習本節的實際意義。
教材重視由實驗引入教學,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的結論。反之,則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并在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材中采用對合成氨反應實驗數據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動原理的同時,也指出該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教學建議
本節教學可從演示實驗入手,采用邊演示實驗邊講解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啟發學生充分討論,由師生共同歸納出平衡移動原理。
新課的引入:
、購土暽弦还澲v過的“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強調化學平衡狀態是建立在一定條件基礎上的,當濃度、壓強、溫度等反應條件改變時,原平衡的反應混合物里各組分的濃度也會隨著改變,從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诮o出“化學平衡的移動”概念,強調化學平衡的移動是可逆反應中舊平衡的破壞、新平衡的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一直在變化著。
、壑赋學習和研究化學平衡的實際意義正是利用外界條件的改變,使舊的化學平衡破壞并建立新的較理想的化學平衡。
具體的教學建議如下:
1.重點講解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1)觀察上一節教材中的表3-l,對比第1和第4組數據,讓學生思考:可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2)從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里應明確,溶液顏色的深淺變化,實質是 濃度的增大與減小而造成的。
。3)引導學生運用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展開討論,說明濃度的改變為什么會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討論時,應研究一個具體的可逆反應。討論后,應明確濃度的改變使正、逆反應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增加某一反應物的濃度,會使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進行調整;新平衡建立時,生成物的濃度要較原平衡時增加,該反應物的濃度較剛增加時減小,但較原平衡時增加。
2.壓強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應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并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也是從實驗入手。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出壓強和溫度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在明確了濃度、壓強、溫度的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以后,可采用歸納法,突破對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減弱這種改變”含義理解上的困難:
其他幾個問題:
1.關于催化劑問題,應明確:①由于催化劑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應速率,因此它對化學平衡的移動沒有影響;②使用催化劑,能改變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
2.關于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應明確:①平衡移動原理對所有的動態平衡都適用,為后面將要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作鋪墊;②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教育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對本節設置的討論題,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回答,這是對本節教學內容較全面的復習和鞏固。
4.對于本節編入的資料,可結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學,讓學生當堂閱讀,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對人類的貢獻;可回顧第二節“工程師的設想”的討論,明確:欲減少煉鐵高爐氣中CO的含量,這屬于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而利用增加高爐高度以增加 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的做法并未改變可逆反應的條件,因而是徒勞的。
化學平衡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化學平衡的建立,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為化學平衡常數,在最新的高中化學教學大綱(2002年版)中,該部分沒有要求。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采用圖畫和聯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合成氨工業為例,指出在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只考慮化學反應速率是不夠的,還需要考慮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即化學平衡。建立化學平衡觀點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逆反應速率會趨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為例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并進而以的可逆反應為例,說明在上述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這樣層層引導,通過圖畫等幫助學生聯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教學難點 。
教材接著通過對19世紀后期,在英國曾出現的用建造高大高爐的方法來減少高爐氣中 含量的錯誤做法展開討論。通過對該史實的討論,使學生對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化學平衡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圖、本節內的圖畫等啟發學生聯想,借以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以合成氨工業為例,引入新課,明確化學平衡研究的課題。
(1)復習提問,工業上合成氨的化學方程式
。2)明確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可逆反應,并提問可逆反應的定義,強調“二同”——即正反應、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同時進行;強調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到底,所以對任一可逆反應來講,都有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問題。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業中要考慮的兩個問題,一是化學反應速率問題,即如何在單位時間里提高合成氨的產量;一是如何使 和 盡可能多地轉變為 ,即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以及各種條件對反應進行程度的影響——化學平衡研究的問題。
2.從具體的化學反應入手,層層引導,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如蔗糖飽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的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
又如 ,說明一定溫度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可逆反應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反應無論進行多長時間,反應混合物中各氣體的濃度都不再發生變化。
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有何特征?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出:化學平衡狀態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里,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濃度保持不變的狀態(此時化學反應進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學平衡狀態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的。
3.為進一步深刻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書中的史實為例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在一定條件下當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增加高爐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鐵礦石的接觸時間,并沒有改變化學平衡建立時的條件,所以平衡狀態不變,即CO的濃度是相同的。關于CO濃度的變化是一個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將在下一節教學中主要討論。從而使學生明白本節的討論題的涵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化學平衡的概念與計算
知識目標:掌握化學平衡的概念極其特點;掌握化學平衡的有關計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語言表達與綜合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結合化學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習慣。
教學過程 設計
【復習提問】什么是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2molSO2與1molO2反應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說反應到底進行到什么程度?這就是化學平衡所研究的問題。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叫做可逆反應。SO2與O2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應程度的問題,引入化學平衡的概念。
結合所學過的速率、濃度知識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學平衡的概念的實質。
【分析】在一定條件下,2molSO2與1molO2反應體系中各組分速率與濃度的變化并畫圖。
回憶,思考并作答。
【板書】一、化學平衡狀態
1.定義:見課本P38頁
【分析】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研究的范圍,達到平衡的原因與結果進行分析、歸納。
研究對象:可逆反應
平衡前提:溫度、壓強、濃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種物質)
結果:各組成成分的質量分數保持不變。
準確掌握化學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提問】化學平衡有什么特點?
【引導】引導學生討論并和學生一起小結。
討論并小結。
平衡特點:
等(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定(濃度與質量分數恒定)
動(動態平衡)
變(條件改變,平衡發生變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加深對平衡概念的理解。
討論題:在一定溫度下,反應達平衡的標志是。
。ˋ)混合氣顏色不隨時間的變化
。˙)數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減少的分子數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數
。―)壓強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E)混合氣的平均分子量不變
討論結果:因為該反應如果達平衡,混合物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與總物質的量均保持不變,即顏色不變,壓強、平均分子量也不變。因此可作為達平衡的標志(A)、(D)、(E)。
加深對平衡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化學平衡狀態代表了化學反應進行達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呢?
2.轉化率:在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達化學平衡狀態時,某一反應物消耗量占該反應物起始量的質量分數,叫該反應物的轉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過討論明確由于反應可逆,達平衡時反應物的轉化率小于100%。
通過掌握轉化率的概念,公式進一步理解化學平衡的意義。
3.平衡的有關計算
。1)起始濃度,變化濃度,平衡濃度。
例1 445℃時,將0.1mol I2與0.02mol H2通入2L密閉容器中,達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質的起始濃度與平衡濃度。
、谄胶饣旌蠚庵袣錃獾捏w積分數。
引導學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變/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
平衡濃度:
c(I2)平=C(I2)始-△C(I2)
=0.05 mol/L -0.0075 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過具體計算弄清起始濃度、變化濃度、平衡濃度三者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小結】①起始濃度、變化濃度、平衡濃度三者的關系,只有變化濃度才與方程式前面的系數成比例。
②可逆反應中任一組分的平衡濃度不可能為0。
。2)轉化率的有關計算
例2 02molCO與0.02×100%=4.2%mol水蒸氣在2L密閉容器里加熱至1200℃經2min達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及CO的轉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結】變化濃度是聯系化學方程式,平衡濃度與起始濃度,轉化率,化學反應速率的橋梁。因此,抓變化濃度是解題的關鍵。
。3)綜合計算
例3 一定條件下,在密閉容器內將N2和H2以體積比為1∶3混合,當反應達平衡時,混合氣中氨占25%(體積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質的量及N2的轉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設反應消耗xmolN2
△n(始) 100 300 0
△n x 3x 2x
n(平) 100-x 300-3x 2x
。╩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設有xmolN2反應
△n
1 2 2
x 2x 2x
【小結】方法一是結合新學的起始量與平衡量之間的關系從每種物質入手來考慮,方法二是根據以前學過的差量從總效應列式,方法二有時更簡單。
鞏固轉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轉化率與變化濃度,速率化學方程式之間的關系。
通過一題多解將不同過程的差量計算與平衡計算聯系起來加深對平衡的理解,加強對所學知識(如差量的計算,阿伏加德羅定律的計算)的運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
強調重點,加強學法指導。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重點學習了化學平衡的概念及有關計算,比較抽象,希望大家加強練習,以便熟練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隨堂檢測】1.對于一定溫度下的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達平衡的標志是。
(A)壓強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混合氣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生成n mol H2同時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產中,進入塔內的氮氣和氫氣體積比為1∶3,p=1.52×107Pa(150atm),從合成塔出來的氨占平衡混合氣體積的16%,求合成塔出來的氣體的壓強。
平衡時NH3的體積分數為:
n(平NH3)/n(平總)×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ㄒ韵掠嬎闩c上面相同)
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附:隨堂檢測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讓同學復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鉻酸根 呈黃色,重鉻酸根 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鉻酸根離子和重鉻酸根離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問:
(1)若往鉻酸鉀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顏色有什么變化?
(2)再加氫氧化鈉溶液,顏色又有什么變化?
。3)若又加酸溶液,顏色將怎樣變化?
。1)含 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 濃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 的方向移動, 濃度增加,溶液顏色由黃色變橙色。此時溶液顏色與 溶液的顏色相同。
。2)再加入 溶液,由于 中和溶液中的 ,使溶液中 濃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 的方向移動, 濃度減少、 濃度增加,溶液顏色由橙色變成黃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黃色變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欄實驗,觀察現象。解釋顏色變化原因。
操 作
現 象
解 釋
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溴化鉀,發生下列反應:
藍色 綠色
將上述平衡體系加熱,使溶液溫度升高,顏色怎樣變化?冷卻后,顏色又怎樣改變?做實驗檢驗你的答案。
在試管中加入0.1 M的 溶液5毫升,再加1 M 溶液2毫升,觀察所得溶液的顏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試管,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顏色變化(與沒加熱的溶液對比)。等加熱的試管稍稍冷卻后,把試管浸入冷水中,觀察顏色變化。
平衡體系溫度升高,溶液的綠色加深;冷卻后,顏色又變淺。
[儀器和藥品]
1.學生用:燒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攪拌棒、試管、石棉網、鐵架臺(附鐵杯)、保溫瓶(貯開水)、酒精燈、火柴。
3 M氫氧化鈉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鐵溶液、0.1 M硫酸銅、1 M溴化鉀溶液。
2.講臺上公用:1 M鉻酸鉀溶液0.5升、1 M重鉻酸鉀溶液0.1升。
平 衡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通過區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電離平衡常數。其中電離平衡常數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從初中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以及高一電離等知識入手,重點說明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而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同時,教材中配合圖畫,進一步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轉入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討論。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和后面幾節教學的基礎,也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關于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的難點,教材并沒有具體介紹,而是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應用平衡移動原理來分析,這樣安排是因學生已具備討論該問題的基礎,而且通過討論,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法建議
關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建議以復習相關內容為主,進而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1.課前復習
組織學生復習高一有關強、弱電解質以及化學鍵的知識。
著重復習:(l)強、弱電解質概念,以及哪類物質是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強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弱電解質;(2)離子鍵、極性鍵。
2.課堂教學
建議采用回憶、討論、歸納總結的方法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電解質的概念并結合實例依據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大小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然后再組織學生結合實例討論各強、弱電解質中的主要化學鍵,從而得出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教學:
這既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教學中運用化學平衡知識及學習方法來學習本內容,并注意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重點介紹下面問題。
l.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
從弱電解質溶液中既存在弱電解質分子、又存在其電離出的離子這一事實出發,對弱電解質(如醋酸)溶于水時各微粒變化情況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導學生聯系化學平衡建立的條件,結合課本中圖3-3(可制成掛圖),討論電離平衡的建立。強調指出當弱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電離過程就達到平衡狀態。有條件的學?蓱糜嬎銠C輔助教學。
2.電離平衡狀態的特征
重點分析醋酸的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的特征相類比,歸納出電離平衡的特征:
。╨)電離平衡是動態平衡——“動”。
。2)在電離平衡狀態時,溶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定”。
。3)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會發生移動——“變”。
3.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討論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外界條件的變化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動原理的使用范圍。
最后,練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強調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中要用可逆號、多元弱酸的電離要分步寫。
教學設計方案一
第一課時 電解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定義與實例。
2.電解質分類: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3.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區分方法與實例。
能力目標:
1.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2.通過區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導學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在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插入演示實驗: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實驗。
問題討論:
(1)是非辯論。
、匐娊赓|一定是化合物,非電解質一定不是化合物。
、诨衔镆欢ㄊ请娊赓|。
、蹎钨|是非電解質。
。2)哪些物質是常見電解質?它們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是不是電解質?為什么?
、氨氣溶于水都能導電,是電解質嗎?
氯化氫和鹽酸都叫電解質嗎?
。3)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
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與單位體積中能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有關,即與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非絕對數目)有關。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
討論:試比較0.1L 2mol/l鹽酸與2L 0.1mol/l鹽酸,哪一種導電能力強?
。4)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的區別(指導閱讀后填表或討論)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定義
溶于水后幾乎完全電離的電解質。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電離的電解質。
化合物類型
離子化合物及具有強極性鍵的共
價化合物。
某些具有強極性鍵的共價化合物。
電離過程
不可逆過程,無電離平衡。
可逆過程,具有電離平衡。
電離程度
幾乎100%完全電離。
只有部分電離。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ㄋ肿硬挥嫞
只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不存在
電解質分子。
既有電離出的陰、陽離子,又有電解質分子。
實例
絕大多數鹽(包括難溶鹽)
強酸( )
強堿( )
低價金屬氧化物( )
弱酸
。 )
弱堿( 、大多數難溶堿如 )
電離方程式
2.重點、難點剖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認為除電解質之外的物質均是非電解質的說法是錯誤的,如單質不屬于非電解質。
(2)電解質與電解質溶液區別:
電解質是純凈物,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
。3)電解質必須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熱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化合物,才是電解質,并不是溶于水能導電化合物都是電解質。如 等溶于水都能導電,但 是非電解質。它們導電的原因是:
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并非 直接電離出來的。
。4)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決定的,離子濃度大,導電能力強;離子濃度小,導電能力弱。離子濃度大小受電解質的強弱和溶液濃度大小的決定。所以強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不一定強,弱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維發展與反饋
把0.01mol純凈的燒堿固體分別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導電能力有明顯變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鹽酸 D.0.25mol/L的硫酸銅溶液
隨堂練習
1.下列物質:①能導電的是( )
、趯儆陔娊赓|的是( )
、蹖儆诜请娊赓|的是( )
A. 溶液 B. C.液態 D.液態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無水乙醇
2.把0.05mol 固體分別加入到下列100mL液體中,溶液的導電性基本不變,該液體是( )
A.自來水 B.0.5mol/L鹽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質的分類組合完全正確的是( )
編號
A
B
C
D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非電解質
布置作業
第一課時
P60一、填空題(1)
P61二、選擇題1.2.
P61三、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一、電解質,非電解質
二、強電解質,弱電解質
表格填空
強電解質
弱電解質
定義
化合物類型與結構
電離過程
電離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計)
實例
電離方程式
平 衡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會計算力矩
能力目標
1、通過示例,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和探究能力,同時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教材從力有轉動效果出發通過實例分析一個力的轉動效果取決于力臂,力臂越長,效果越顯著.教學中應明確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轉動效果.
教法建議
1、學生難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現的錯誤是把轉軸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當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綱作為選學內容,考試說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結合初中學習過的杠桿平衡條件介紹力矩的平衡條件.為了減輕負擔,教學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關于例題講解時的例題導入 建議
在例題講解時,注意語言的簡潔以及要點的總結,如:
1、教師總結:力對物體的轉動效果,取決于力矩.力矩為力與力臂的乘積,因此,求力對于某一固定轉軸的力矩,要先明確轉軸,再找力臂(轉軸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著力的作用線滑移,力矩的大小不變.
2、例題要點:幾個力作用在有固定轉軸的物體上,如果使物體沿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矩與使物體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矩相等,則物體處于轉動平衡狀態.處于轉動平衡狀態的物體,或者靜止,或者保持勻速轉動.
教學設計示例
關于課題導入 的教學設計示例
本節的關鍵是準確分析確定力臂.為此在導入 時要盡可能的舉學生熟悉的例子進行分析.如:1、同學們請閉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門的把手在哪嗎?你騎過變速自行車嗎?在打鬧時,你關門不讓別人進屋,你推擠門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擠住門?(如果是農村學校,可多舉些農用機械中的力矩的例子,農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請同學舉例說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確定的情況下,不同的作用點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平 衡 篇12
第二課時 電離平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2.了解電離平衡常數的概念。
3.了解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過程
今天學習的內容是:“電離平衡”知識。
1.弱電解質電離過程(用圖像分析建立)
2.當
則弱電解質電離處于平衡狀態,叫“電離平衡”,此時溶液中的電解質分子數、離子數保持恒定,各自濃度保持恒定。
3.與化學平衡比較
(1)電離平衡是動態平衡:即弱電解質分子電離成離子過程和離子結合成弱電解質分子過程仍在進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條件的平衡:當條件改變,平衡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發生移動。
。3)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
A.內因的主導因素。
B.外國有:
①溫度:電離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所以,升高溫度,平衡向電離方向移動。
、跐舛龋
問題討論:在 的平衡體系中:
、偌尤 :
②加入 :
、奂尤 :各離子分子濃度如何變化: 、 、 、 溶液 如何變化?(“變高”,“變低”,“不變”)
。4)電離平衡常數
。áⅲ┮辉跛幔
(3)一元弱堿
、匐婋x平衡常數化是溫度函數,溫度不變K不變。
② 值越大,該弱電解質較易電離,其對應的弱酸弱堿較強; 值越小,該弱電解質越難電離,其對應的弱酸弱堿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斷弱電解質相對強弱。
、鄱嘣跛崾欠植诫婋x的,一級電離程度較大,產生 ,對二級、三級電離產生抑制作用。如:
隨堂練習
1.足量鎂和一定量的鹽酸反應,為減慢反應速率,但又不影響 的總量,可向鹽酸中加入下列物質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還要弱的酸,為了提高氯水中 的濃度,可加入( )
A. B. C. D.
3.濃度和體積都相同的鹽酸和醋酸,在相同條件下分別與足量 固體(顆粒大小均相同)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鹽酸的反應速率大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B.鹽酸的反應速率等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C.鹽酸產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鹽酸和醋酸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樣多
4.下列敘述中可說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強的是( )
A.溶液導電性酸甲大于酸乙
B.鈉鹽溶液的堿性在相同物質的量濃度時,酸甲的鈉鹽比酸乙的鈉鹽弱
C.酸甲中非金屬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屬元素化合價高
D.酸甲能與酸乙的銨鹽反應有酸乙生成
5.有兩種一元弱酸的鈉鹽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現將這兩種鹽的溶液中分別通入適量的 ,發生如下反應:
和 的酸性強弱比較,正確的是( )
A. 較弱 B. 較弱 C.兩者相同 D.無法比較
總結、擴展
1.化學平衡知識與電離平衡知識對照比較。
2.一元弱酸弱堿中 與 的求法:
弱電酸中 濃度: (酸為弱酸物質的量濃度)
弱堿中 濃度: (堿為弱堿物質的量濃度)
3.討論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劑)
4.擴展
難溶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存在著電離平衡。在常溫下,溶液中各離子濃度以它們的系數為方次的乘積是一個常數,該常數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離子濃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積大于、等于溶度積時出現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應調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較為完全(使 濃度降低至原來的千分之一),則應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為 。
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P60一、填空題:2.3.4.
P61四、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電解質,非電解質
1.定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
。鬯伎迹茛 , 在水溶液中,不導電,它屬于非電解質嗎?為什么?
、 溶于水能導電,則氨氣是電解質嗎?為什么?
、酃矁r化合物在液態時,能否導電?為什么?
2.電解質導電實質,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強電解質,弱電解質
1.區分電解質強弱的依據:
電解質在溶液中“電離能力”的大小。
2.電離方程式:
電離方程式書寫也不同
(1)強電解質:
。2)弱電解質:
3.強弱電解質與結構關系。
。1)強電解質結構:強堿,鹽等離子化合物(低價金屬氧化物);
強酸,極性共價化合物;
。2)弱電解質結構:弱酸,弱堿具有極性共價位的共價化合物。
三、弱電解質電離平衡
1.電離平衡定義
在一定條件下(如溫度,濃度),當電解質分子電離成離子的速率和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時,電離過程就達到了平衡狀態,這叫做電離平衡。
2.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比較
“等”:電離速率與離子結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離子、分子的濃度保持一定。
“動”:電離過程與離子結合成分子過程始終在進行。
“變”:溫度、濃度等條件變化,平衡就被破壞,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響電離平衡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升高,電離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程度增大。
溫度降低,電離平衡向左移動,電離程度減小。
。2)濃度:電解質溶液濃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動,電離程度減;
電解質溶液濃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動,電離程度增大;
4.電離平衡常數
。1)一元弱酸電離平衡常數:
。2)一元弱堿電離平衡常數:
(3)多元弱酸是分步電離,每步各有電離常數。如:
(4)電離平衡常數只隨溫度變化而變化,而與濃度無關。
。5)K的意義:
K值越大,弱電解質較易電離,其對應弱酸、弱堿較強。
K值越小,弱電解質較難電離,其對應弱酸、弱堿較弱。
探究活動
鈉與飽和 溶液反應,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并運用電離平衡知識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將鈉投入到盛有飽和 溶液的試管中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原因
1.將鈉投入到盛有飽和 溶液的試管中
2.向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學過鈉與水的反應,在這時學生能夠準確的描述鈉與水的反應現象。如:立即與水反應,浮在水面,四處游動,發出“嘶嘶”響聲,最的溶成閃亮小球。對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知識。因此在總結實驗現象時,一般不存在問題。
本題的重點在現象的解釋上,即用初中學過的溶解平衡與剛學過的電離平衡等知識來解釋產生該現象的原因。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同學進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
得出鈉與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極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電離,以Na+與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電離平衡:
濃度增大后,電離平衡向左邊移動, 濃度減小,所以 的量會增加,而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質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會析出 沉淀。
平 衡 篇13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常識性了解電離平衡常數概念。
(2)理解強、弱電解質分類跟電離平衡的本質聯系。
。3)了解碳酸、醋酸、亞硫酸、一水合氨等常見弱酸和弱堿的電離常數大小,能比較它們的電離能力強弱。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用電離常數比較電解質的電離強弱的方法,提高根據電離強弱判斷相關的離子反應能否進行的能力。
。2)通過用運用化學平衡原理解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問題,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電離平衡移動的分析,教學難點 是電離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教學過程 ]
見ppt文件。
課堂練習:
1.與50 mL 0.5 mol·L-1 (NH4)2SO4溶液中,[NH4+]濃度相同的溶液是( )。
。ˋ)100 mL 1 mol·L-1的氨水
(B)200 mL 0.5 mol·L-1的NH4 Cl溶液
。–)50 mL 0.5 mol·L-1 的CH3 COONH4 溶液
。―)200 mL 1 mol·L-1的NH4 NO3 溶液
2.有兩種一元弱酸的鈉鹽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現向這兩種鹽的溶液中分別通入適量的CO2,發生的反應如下:
NaR + CO2 + H2O =HR+NaHCO3 2NaR/ + CO2 + H2O =2HR/+Na2CO3
比較HR和HR/酸性的強弱,正確的是( )。
。ˋ)HR較弱 (B)HR/較弱 (C)兩者相差不大 (D)無法比較
3.某二元酸(簡寫為H2A)溶液,按下式發生一級和二級電離:
H2A =H++HA- HA- H+ + A2-
測得25℃時0.1 mol·L-1的H2A溶液中c(H+)=0.11 mol·L-1,則該條件下,HA-離子的電離度是( )。
(A)1% (B)9.1% (C)10% (D)20%
4. 20℃時,1LH2S的飽和溶液,濃度約為0.1mol/L,其電離方程式為:
第一步:H2S H+ + HS- 第二步:HS- S2-+H+
若要使該溶液的pH增大的同時c(S2-)減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加入適量氫氧化鈉固體 (B)加入適量水
。–)通入適量二氧化硫 (D)加入適量硫酸銅固體
5.在RNH2·H2O RNH3++OH-的平衡中,要使RNH2·H2O的電離度及c(OH-)都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ˋ)通入氯化氫 (B)加少量氫氧化鈉固體 (C)加水 (D)升溫
6.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度( )的敘述:① 值隨溫度升高而增大;② 與溶液的濃度無關;③ 在相同條件下, 的大小表示的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④ 值增大,相應的離子數目隨之增大;⑤ 值增大,相應原離子濃度一定增大。其中正確的是( )。
。ˋ)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7.某二元酸(簡寫為H2A)溶液,按下式發生一級和二級電離:
H2A H++HA- HA- H+ + A2-
已知相同濃度時的電離度 (H2A)> (HA-)。設有下列四種溶液:
。ˋ)0.01mol/L的H2A溶液 (B)0.01mol/L的NaHA溶液
(C)0.02mol/L的HCl與0.04mol/L的NaHA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
(D)0.02mol/L的NaOH與0.02mol/L的NaHA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
據此,填寫下列空白(填代號):
(1)c(H+)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2)c(H2A)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3)c(A2-)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8.氫硫酸溶液里存在著下列平衡:H2S H++HS-,HS- H++S2-。
。1)當向其中加入硫酸銅溶液時,電離平衡向______________移動;H+濃度________________;S2-濃度__________________。
。2)當向其加入氫氧化鈉固體時,電離平衡向____移動;H+濃度_______;S2-濃度________。
(3)若將溶液加熱至沸騰,H2S濃度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增大溶液中S2-,最好加入_________________。
課堂練習答案
1D,2B,3C,4BC,5D,6B。
7.(1)A,D。(2)C,D。(3)D,A。
8.(1)右;增大;減小。(2)右;減;增大。(3)減小。(4)氫氧化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