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大家來環保》說課稿
(3)讓孩子觀察垃圾桶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志,“你覺得哪個是可回收標志?為什么?”通過讓幼兒理解標志的含義來幫助記憶。
在這個環節里,我從孩子們認知和思維發展特點出發,層層遞進地引發幼兒思考、討論,讓孩子積極地在活動中找尋答案,主動地想說,在幼兒的配合下解決本活動的難點。
4、做一做
事實證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是最容易記住的,但要想讓孩子將這些東西內化,最好的方法是轉化為行動。我通過“送垃圾回家”的活動,讓全體幼兒親身嘗試將各類垃圾分類送到環保垃圾桶內,孩子們在背景音樂《大家來環保中》和自己的家長一起將垃圾分類,這樣實現了孩子的嘗試需要,在自主體驗中體會實踐的樂趣。
(三)活動延伸,滲透情感教育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活動的最后,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幼兒知道,在我們整潔的城市里,有著許多為環保事業做貢獻的人們,例如:文明勸導員、城市保潔員等,讓幼兒結合自身說一說:你想用什么行動為環保出一份力?從“感性——理性”讓幼兒帶著情感的體驗回到生活實踐中,用行動來為環保事業出力。
四、教學反思
《大家來環保》是大班的一個科學活動,前期搜集了許多材料,幼兒也始終用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活動中,從整體上看,充分地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在活動初始,我們邀請家長參與情境的創設,一開始就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主體環節我盡量引導幼兒多想、多說、多做,鼓勵、贊揚幼兒的想法,重難點部分給了孩子以自主的氛圍,大部分孩子能實現從“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獲得經驗”,體現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討論環節上許多幼兒積極性不夠,還有待日后多引導和培養;在自主操作環節幼兒雖然帶著目的去操作,但還是顯得比較隨意;在教師激勵方式上,雖然預設了多元的激勵方法,但如果適當地讓幼兒自評或互評,這樣幼兒相互間的交流會更多,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會更強。在本次活動中我也發現,孩子們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在今后的活動中還要多去引導一部分能力較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