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案例分析:大班科學活動《連連看》
一、活動設計背景
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很喜歡讓玩具連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種方法,為了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讓孩子能有解決問題的信心,提高幼兒探索鉆研的積極性,我將"連接"活動的重點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鑒于以上情況,特設計此節課。
二、活動過程
活動開始了,我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引出什么是連接。伴隨著《一同去郊游》的音樂,我帶小朋友去科技館,在去的路上,有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我說:“小朋友們,請你們想個辦法,讓我們順利過河吧。”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最后決定用椅子搭橋過河。這樣,我便順利引入了“連接” 的概念。我進行了小結:“一個一個相互連在一起就叫連接。我們剛才搭的橋就是用了連接的方法,橋是用一個個椅子連接起來的,橋又把河兩岸連接了起來。”
探索活動一:幼兒嘗試相同物體的連接——同類連連看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科技館,看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玩具,還見到了孩子們期待的機器人博士。我接住了一歌機器人博士的外來音:“哈哈,小朋友們,今天我要考考你們啦!請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框里相同的物品連接起來。”我之后強調“相同的物品”,并指出連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連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接下來幼兒便自主選擇材料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并把自己連接的方法做了介紹和分享。我們重點探討了幾種連接方法,如:接、插、串、夾、系。這時候我引導小朋友發現了一個現象——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探索活動二:嘗試不用輔助物的連接——創意連連看
由于在剛才的連接游戲中我們發現所有的紙條都是用膠帶或者膠棒來幫助連接的,因此這次的難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機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朋友們,先別得意呢,我這兒還有一個更難的題:請你們不用別的東西幫忙,讓紙條自己連接起來,看誰的方法最有創意。”小朋友們這次開動腦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種連接紙條的方法,我請幼兒分享了自己的連接經驗,同時也提出了我的連接方法。
在此過程中,剛開始很多幼兒無從下手,只是隨便擺弄手里的兩根紙條,我發現第一個幼兒想出了把兩個紙條頭擰在一起,其他幾個幼兒看到了也開始紛紛效仿,我沒有吭氣,悄悄的站在一個折疊紙條的小朋友后面。當他把兩根紙條折疊在一起相互交錯纏繞連接起來時,我大聲地表揚了他:“你的方法跟別人的不一樣,你的方法真有創意!”剛才效仿別人的幾個小朋友聽到我的聲音后開始重新解開紙條,自己探索不一樣的方法。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有不少幼兒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最后我跟幼兒講述了生活中連接的作用,并請幼兒找出教室和自己身上運用連接的地方,讓幼兒知道連接是無處不在的,豐富多彩的連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
在延伸活動中,大家一起在建構區玩連接游戲:嘗試為汽車連接起不同的路,更加使目標升華,與幼兒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三、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為探索活動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有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動滿足了幼兒的這種需要。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10多分鐘時間里只有一個活動內容——連接紙條,幼兒卻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活動興趣。他們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體驗著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另外,他們的思維水平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提升。我的體會是,只有多為幼兒提供這樣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才能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展開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活動,從而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