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案例分析:大班科學活動《連連看》
反思這次的教育活動,我認為還可以做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1.重視給幼兒表達、交流的機會。如:讓幼兒談談自己遇到的困難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決的,別人的困難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兒還不能關注同伴的方法、建議對自己的幫助和借鑒作用,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可能也是比較重要的學習內容。因為在表達交流中,可以使幼兒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
2.嘗試讓幼兒在活動結束時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如:讓幼兒根據自己對今天學習活動情況的滿意程度給自己貼星,最滿意的貼三顆,不太滿意的貼一顆,介于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貼兩顆,并說出理由和調整、改進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進幼兒對自己學習過程的關注、評價和反思調整能力。同樣,通過同伴間的評價,引起幼兒對同伴的關注以及學會尊重、接納同伴的意見、建議,提高幼兒從多種途徑獲取有益于自身發展的信息的能力。
四、活動點評
幼兒園教學由教師的“教”向幼兒“主動學習”的轉換是我國課程文化的“痛”,當下的教師都親歷著這種轉型期的“陣痛”。關注“探究”,一方面我們會把幼兒園的“探究活動”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問題解決五步驟”的框架內,認為只有讓幼兒經歷了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才算是探究活動,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歐方案教學、美國項目活動那樣。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受教師水平、師幼比例與材料設備等條件的制約,全方位開放或低結構化的“探究活動”在我國大部分幼兒園還很難實施。另一方面我們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為提供材料讓幼兒操作就是“探究”了。在“大班筆套制作活動”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在集體活動情境下真實的中國式的幼兒手工探究活動。探究的問題“如何做筆套”是教師直接呈現給幼兒的,幼兒的任務只是根據教師提供的一些線索自己去解決問題——完成筆套的制作。這是一種由教師呈現問題,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這種探究活動的意義是盡可能讓幼兒進入主動學習。所以,在這個科學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主動學習意識與主動學習成就感是由教師的“教”轉向幼兒“主動學習”的價值所在。
這個案例的清新之處是把由教師的“教”向幼兒“主動學習”的這種轉換之“痛”消解了,讓這種轉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生著,帶給我們一種輕描淡寫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