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縮”
活動背景:“縮”是物體由大變小、由長變短,由舒展到收縮的過程,人們通過“縮”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發明,給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指南》對幼兒科學探究的教育建議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謝認識”,因此我想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探索各種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縮”的現象感興趣,知道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2、大膽嘗試用不同方法縮小各種物品,并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通過縮小物品能給生活帶來便利。
4、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新,進一步加深對“縮”的認知。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接觸過生活中一些可以縮小的物品。
2、物質材料準備:扇子、梳子、衣架、水杯、牙刷、吸管、勺子所有物品同時提供可縮小和不可縮小兩種類型);若干規格相同的空奶盒,兩個一樣大小的透明收納盒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過城門”游戲,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教師:來,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過城門”的游戲,希望大家能順利通過喲!
通過城門的逐漸縮小,讓幼兒體會蜷縮身體才能通過。
二、每人準備兩個用途一樣的物品,通過對比發現可以縮的物品
1、通過對比,發現可以“縮”的物品。
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同樣名稱的物品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說出兩者之間的差別(讓幼兒自己發現其中有一樣物品是可以“縮”的)。
小結:物品由長變短、由大變小就叫作“縮”。
2、按能“縮”和不能“縮”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師:請小朋友們看看自己手中的物品是能“縮”的還是不能“縮”的,將能“縮”留在自己的小方籃里,不能縮的放在另一邊。
三、幼兒探索物品“縮”的方法,并進行記錄總結
1、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小朋友試一試,你是用什么方法將它縮小的,待會兒告訴大家。
2、幼兒表述“縮”的方法。
請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表述并演示縮小物品的方法(盡量選擇能代表不同“縮”的方法的物品:折疊、按壓、插入,教師出事相應的示意圖、
3、每組物品按照縮地方法分類放到大籃子里。
四、節省空間大比拼,進一步感知“縮”的應用。
將幼兒分兩組比賽,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把同樣大小的空箱子放入更多的空牛奶盒。
教師統計裝入紙箱的空奶盒賽出冠軍組!
小結:“縮”能夠節省空間,讓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放更多的東西!
四、生活拓展拓展,讓幼兒讓幼兒感受“縮”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可以“縮”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引導幼兒回憶、關注生活中“縮”這一現象,進行交流分享。
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和現場觀察、比較,體會到通過“縮”的方式發明的很多物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傘的折疊、折疊凳、折疊餐桌等)
五、游戲“逃生演練”,創新對“縮”的認知。
教師將桌椅快速拼成逃生通道,幼兒縮小身體快速鉆爬到指定的安全地帶(較小),抱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