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案例分析
在電子白板課題研究的大環境下,我們教研組開展教學活動觀摩及研討。針對電子白板運用于幼兒園各領域是否能夠優化教學,真正服務于教學進行實踐與探討。本次研討,我們以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為例,重點研討白板運用于藝術活動的優勢,以促進教學及幼兒發展。在本次活動中,周婷婷老師利用電子白板教學豐富了幼兒的欣賞與體驗,有效促進了幼兒想象與表現。
案例描述(一):演示課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磚房—樓房
師:你們知道以前人們都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嗎?
幼:不知道。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來看看,以前人們住的是什么樣的房子。
( 演示第一組課件圖片,幼兒邊看邊說:“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
是樓房。”)
教師小結:在最原始的時候,沒有房子。人們為了不受到野獸的傷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開始住上了泥墻草房子,可這樣的房子不結實,下雨的時候,又會漏雨;于是人們又發明了制造了磚瓦房,可磚房子看著不夠美觀,而且占地方,于是人們又開始蓋起了高高的樓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住的房子也越來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師先和孩子們欣賞“遠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變歷史,孩子們從圖片的演變中感知房子從最初的山洞逐漸演變到如今的高樓大廈,這是對房子本身存在的意義的了解。老師在播放圖片時采用一些功能,幫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關注房子這一主題,如:聚光燈的使用。這也使得孩子們對活動興趣更加濃厚。
案例描述(二):演示課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師:你們知道嗎?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種各樣的,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以課件圖片展示:吊腳樓,蒙古包,四合院......
教師: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嗎?他為什么要建成這個樣子?
幼兒:那是木頭房子。
教師:這個木頭房子為什么下面一層是空空的,只有幾根柱子撐著呢?
幼兒:不知道。
幼兒: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
教師小結: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蟲,而且氣候比較潮濕,他們就設計了吊腳樓。他們住在吊腳樓里,不僅可以防蚊蟲,而且通風干燥;蒙古族的人們就住在蒙古包里,因為他們經常要為羊、牛、馬等尋找牧場,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們搬遷;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熱鬧。
案例分析:
在第二階段的欣賞中,幼兒欣賞的積極性很高,但能夠完整講述的并不多,這和我園周邊環境和家庭都是有關系的,孩子們知識面相對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們沒有見過的。幼兒多數能講出房子的建構材料,但對名稱卻不一定能說出來,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述,幼兒能夠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動前做好知識鋪墊,活動效果將更好。
案例描述(三):演示課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師:“一些設計師為了追求美觀奇特,設計出了各種形狀奇特的房子,我們快來看看吧!”
師:這個房子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