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活動《寶塔》
二、幼兒折紙的十大步驟
經過反復實踐嘗試,我們選取了以下十個折紙步驟,按照不同年齡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手眼協(xié)調能力因勢利導,逐步推進。
●小班
先從對邊折和對角折開始,使一張平面的紙折疊成立體房子、小動物等玩具。邊對邊,角對角,都要反復強調對整齊。對整齊之后還要注意折痕要非常明顯,用指尖在折疊處來回用力劃幾次,折的邊要像一把刀。反復強調這一點,養(yǎng)成習慣后,到中班、大班折任何東西都能比較平整,否則步驟越來越多之后,形也就失真了。例如,有的中班幼兒在我愛我家主題中制作的家具七倒八歪,桌子椅子的腳都站不穩(wěn),大都是在小班時折紙沒有對齊的經驗所致。
●中班
在小班對邊折的基礎上嘗試四角向中心折(桌椅),兩邊向中心折(鋼琴、房子)、集中一角折(企鵝)等多種對齊折痕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嘗試向里反折的方法(交通工具)。這些折疊方法都是在小班基礎上的推進,通過多步驟的組合就可變化出許多幼兒熟悉的物體。在折疊時一般會有數個步驟,此時必須注意幼兒思維邏輯性較差的特點,要將步驟控制在5個左右。
●大班
大班幼兒手眼協(xié)調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折紙的重點就是取正方、雙三角和雙菱形等三
個方法的變化,其中雙菱形難度稍高一些。在幼兒掌握這些方法后,我們會引導幼兒以此為
起點、接著往下折的方法來減少步驟。當然還有更為復雜的折紙,但有的步驟過多,有的折疊難度增大,例如折好以后還要拆開,重新再折等。在幼兒園階段學習過于復雜的折疊,和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距離,雖然反復練習也可掌握,但是只能模仿,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
三、折紙與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
任何藝術表現(xiàn)的魅力就在于創(chuàng)造。過去,我們誤認為折紙有明確的步驟規(guī)定,給幼兒創(chuàng)
造空間太少,所以減少了幼兒折紙活動。經過討論和實踐,發(fā)現(xiàn)折紙非但不會影響幼兒的創(chuàng)
造,而且還有很多給幼兒創(chuàng)造變化的機會。
1.折紙時刻不能離開生活情景
我在給孩子折紙工的時候都會從生活情景人手。比如說“春天到了”,有一句古詩中說
道:“春江水暖鴨先知”,便是動物對水溫變化的體驗發(fā)現(xiàn)春天來了。我們就教幼兒誦讀古詩
“詠鵝”。啟發(fā)孩子折疊大白鵝時,就設計了一個個情境,即將大白鵝放進春天小河的背景中,不斷變化,組成生動的情景故事。又如“折寶塔”放置在“我是中國人”主題中,是因為覺得中國的名勝古跡中就有各種的塔,著名的龍華古塔、松江方塔就在上海,蘇州虎丘塔,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孩子們一接觸寶塔就產生極大的興趣。折的寶塔就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還比如同樣是在有關春天的主題里有個折紙“小花壇”,對于大班孩子來講,花有很多不同的意義,所以在這個時候來給大班孩子折不同的花。生活情景與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折紙建立了聯(lián)系,幼兒的觀察想象才能被激活。沒有情景,折什么東西也沒有意義。
2.給幼兒留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
在折紙中,折紙的步驟是一樣的,折出來的形態(tài)也是一樣的,怎么來發(fā)揮出它的創(chuàng)造性 呢?我在實踐中體會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是有很多途徑的。
其一,排列不同的畫面。比如“詠鵝”,折的都是一樣的鵝,但是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在排列的時候就可以千變萬化。那么該活動創(chuàng)造的重點就放在畫面安排和構成情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