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活動《筆先生》
四、分享交流
展示孩子的作品
——請小朋友先介紹一下,這是一支什么筆?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今天究竟變了幾種筆?
活動解析
“筆先生”中讓“不一樣”看得見的體會
“筆先生”來源于《一家兄弟》的故事,內容是“一家兄弟”(即數(shù)字1)喜歡助人為樂,看到別人遇到困難了,就改變自己的樣子幫助他人。最后老師拿出了許多造型筆,讓孩子臨摹筆的不同模樣,并說說這樣變化的原因。
在大班《我上小學》的主題活動中,有認識自己小書包的相關內容。其中,整理鉛筆盒,熟悉各種文具的使用方法,都是二期課改中關于幼小銜接的重要部分。既然《一家兄弟》中出現(xiàn)了各種造型筆,我們想到通過看看、玩玩、畫畫來認識筆的作用和熟悉筆的性能,并通過符合大班年齡特征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筆的創(chuàng)意變形。
一、設計思路
以上便是整個設計初衷。說來簡單,可是實際做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在思考改編思路的肘候,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考慮:
(一)情感方面
這里指改編的故事內容以及活動所傳達的情緒、情感是否是大班孩子能接受的、喜歡的。筆先生長得普普通通,但是它幫助小朋友畫了許多漂亮的畫,有一天,筆先生想讓自己變得和畫一樣漂亮。由此,活動就圍繞著筆先生想變得更美這個主題而展開。
(二)技能方面
這里指活動的作畫技能要求是否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對孩子技能方面的要求有兩個:一是借形創(chuàng)造,筆先生長得又細又長,它能變化的樣子也是細細長長的,幼兒必須借助筆的形狀展開聯(lián)想,而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變。幼兒對基本形狀的把握和再創(chuàng)造,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重點;二是線描畫的技能。但是,通過一次活動不可能讓孩子掌握所有的技能,孩子的經(jīng)驗是在不斷的嘗試中積累和豐富的。因此在活動之前,孩子需具備一定的線描畫基礎。
(三)表現(xiàn)形式
表現(xiàn)的形式是否能夠兼顧幼兒的情感和美術的技能要求,這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孩子用線描畫的方法裝飾了筆套,而筆套又是真實可用的,這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幫助了筆先生,孩子的情感得到了真實的體驗。
二、嘗試及調整
按上述設計思路確定改編方案以后,我進行了第一次嘗試:
在第一次活動中,我請來了“鉛筆先生”,請孩子用銀筆畫的方法為鉛筆變一變,并且我出示了以下幾幅范例:
我的目的是為了詮釋鉛筆變化的三種方法:出示小花范例是為了讓孩子找到花莖的形狀和鉛筆的共同之處;出示長頸鹿范例是為了讓孩子舉一反三,明白只要變化對象的勇上也有細長的部分,鉛筆先生就能變;出示汽車范例是為了讓孩子能感受鉛筆的方位也能改變,
不但能站著變,也能躺著變。
活動之后,李慰宜老師給出了幾個不同的意見:
1.活動中,希望自己變漂亮的是“鉛筆先生”,但卻用銀筆來作畫,最后再把銀筆畫套在鉛筆的身上,這樣的輾轉反復顯然有些不妥。
2.老師出示了三個范例,其中小花、汽車都是比較常見的,因而孩子容易接受和表現(xiàn),但同時也意味著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作這兩種圖畫的機會。建議把更多的表現(xiàn)空間留給孩子。
3.老師在引導語中出現(xiàn)了一些負面的、消極的情緒。比如鉛筆先生看到自己長得普普通通,就不開心了。可是為什么要不開心呢?老師要讓孩子明白不管自己長得怎樣,都要愛上自己原來的樣子,愛上所謂的不完美的自己,所以這些負面的情緒不宜在活動中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