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
(2)溝通的內容往往是側重于孩子的不足。在通常情況下,家長希望從老師那兒得到孩子一些進步的、積極的、良好的反饋意見。但在現實中,老師與家長溝通的內容大多是孩子在幼兒園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家長配合來改進的。而老師考察幼兒的行為是否良好的標準是幼兒外在的行為表現或者是幼兒將學過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進行再現或回憶。如果有一天老師說想與家長溝通一下,這時家長就會做好心理準備,等著被教育或領任務。
(3)家長接受溝通的機會不均等。所謂溝通機會的均等是指溝通的次數的均等或者老師很樂意經常與家長溝通。盡管家長意識到有時與老師交流,的確能夠獲悉孩子存在的一些不太合乎規范的行為,讓家長自己感覺不太開心,或者丟面子,甚至有時面對老師嚴厲的責問還很難受,但是內心還是很希望與老師交流,并且希望從交流中獲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徑。可是令家長感到困惑的是在許多時候自己是被忽視的對象,老師一般選擇交流的對象往往是健談的,或者有社會地位的;或者是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很出色的;或者家長對幼兒園有一定貢獻的等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長經常被冷落在一旁,只聽著別人與老師的交流,而這種冷落或許家長能接受,他們接受不了的是由此想到孩子在幼兒園也會遭受同樣的待遇。產生誤解,給工作帶來很多的不便。
(4)溝通缺乏藝術性與同心理性。由于溝通的內容大多是針對孩子的不足之處,因此有的老師在語言表達上則顯得很不恰當。一個本來根本算不上多大的缺點,經老師一番渲染,家長則感覺孩子像是犯了彌天大錯,覺得孩子不爭氣,面對老師的興師問罪,家長感覺心痛。在交流中老師采取什么樣的引導語言,家長就會有什么樣的心理感受。老師沒有意識到,也沒有用換位心理去思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那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
2、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措施
(1)我們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學習《綱要》精神、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在學習過程中認真做了筆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轉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觀念。認真領會《綱要》精神,明白: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與家長的溝通需要有耐心、尊重家長、肯定孩子、一視同仁、異曲同工、關愛孩子。
(2)轉變觀念,達成共識。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師應該在真誠的溝通中與家長達成共識。家長是否了解幼兒園的工作?是否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情況?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在同齡幼兒處于什么水平?是否了解幼兒園的主要保教任務是什么?是否應該參與孩子的教育?家長喜歡怎樣的方式與教師溝通?對這幾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直接決定著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效果。因此,我們工作的重點環節就是,先向家長滲透有關科學育兒方面的內容,介紹我們的保教工作重點和新的早教理念,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3)邀請家長觀摩我們的一日活動。
家長在觀念上、行為上有了新的認識,我邀請家長觀摩我們一日活動,目的是讓家長更了解幼兒園的工作,能理解老師工作的辛苦。因為許多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不了解,所以對于教師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有時會造成許多誤解,嚴重時家長還會與教師發生沖突。為了避免這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可以通過請家長觀摩幼兒一日活動,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每天在幼兒園都有哪些活動,在活動中自己孩子的表現,與同齡孩子比較自己孩子處于什么發展水平。了解了孩子的發展,再與教師溝通時就有了切入點,才能針對問題進行交流。還可以觀摩后組織家長進行座談,了解家長參與此活動的困難、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通過什么樣溝通方式反饋好?了解家園溝通不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