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物》談分享閱讀中教師提問的四個“注重”
四、突破思維定勢,注重提問的聯想性、猜測性
在思考問題時,我們往往喜歡用最常用的思路、最習慣的思維,就象餅干只用一個模子永遠沒有新意一樣。這種思維定勢,常常使我們缺乏創新性,閱讀活動中設計的提問也比較單一、死板。“教師的眼界有多寬,孩子的眼界就有多寬。”只有突破思維定勢的禁錮,不墨守成規,不拘于傳統,才能讓思路不受已有知識和經驗的束縛,引導幼兒以前所未有的新視角去閱讀圖書,大膽想象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
●提問的聯想性——多角度思考
幼兒富于想象,大膽、活躍,但以無意想象為主。教師要抓住幼兒這一特點,有目的地激發他們進行有意想象。在閱讀《禮物》第8頁時,引導幼兒思考“第四個禮物除了可以送給獅子,還可以送給誰?你這樣想的理由是什么?”孩子們的回答充分證實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小猴子還可以把這個禮物送給獅子狗,因為獅子狗很漂亮,它身上的毛都是一卷一卷的;它也可以把這個禮物送給章魚,因為卷卷花的結子和章魚的樣子很象;我覺得這個禮物可以送給犀牛,因為犀牛是棕色的……。引導幼兒根據禮物的顏色、結子的形狀大膽聯想,打破答案的唯一性,促進幼兒多角度思考。
●提問的猜測性——設置懸念
情節上的預留空間是幼兒展開充分想象并產生深刻體驗的好時機,如果每次閱讀時教師急于說出故事情節或是問題答案,幼兒就只能跟著教師被動地聽、被動地說、被動地看。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設置懸念,激發幼兒大膽想象,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并有繼續看下去的愿望。
如故事《禮物》是一本較為典型的適宜于猜測的故事書,書中蘊涵豐富的圖畫信息,教師可抓住這些信息,引導幼兒進行多元的猜想,從而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請你猜猜小猴子可能會把這些禮物送給誰?為什么你會這么想?”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開來:小猴子會把最大的禮物送給恐龍,因為恐龍的個子很大;小猴子可能會把那個又長又細的、有很多斑點的禮物送給長頸鹿,因為長頸鹿身上的斑點就是這種顏色的……。
在幼兒根據圖畫信息充分猜想之后,再讓幼兒自己翻閱小書尋找答案,讓他們驗證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而“猜猜小動物們會給小猴子怎樣包裝禮物?為什么你會這樣想?”這種逆向思維形式的出現,不但可以訓練幼兒的思維,也使活動更能吸引幼兒,提高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有效的提問,猶如水中投石,能激起的層層漣漪。“畫無成法,教無定法”,在分享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新的觀念、策略,將好的理念與實踐相結合有效地提問,不失時機地開啟幼兒思維的閘門,善于捕捉幼兒智慧的火花。讓幼兒在快樂中閱讀,在自然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