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在對話中發展
xx年,教育部頒發了<<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并于xx年9月起試行。新綱要已頒發四年了,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學習和實踐觀摩活動,我對幼教新理論和綱要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理解。我認為,作為幼兒教師應當始終重視幼兒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發展,應當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1、讀懂幼兒的心聲,給予他們表現的舞臺。
組織教學時,教材顧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當首先了解教育對象的興趣和需要,通過開展各種活動,特別是語言對話活動,認真聆聽并讀懂幼兒的心聲,這樣再經過教師有意識的啟發,給予幼兒表現的舞臺,最終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a.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幼兒的口語是聽、學、用的過程,他們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一樣的語境。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幼兒會把他們從電視上、動畫片中的一些他們不懂的詞語記下來問老師,我們應當在解釋的同時,給幼兒一些鼓勵,這樣就會大大地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增強幼兒的表達能力。
b.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同齡人都有共同語言,幼兒對同伴的談話最感興趣,都關注同
伴是否談到自己,讓幼兒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話,能養成幼兒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c.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比如讓幼兒發言時幼兒們普遍害怕當著同伴上臺講話或上臺后聲音很小,甚至會嚇哭,如果我們讓幼兒們象平時講話一樣,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有對與錯的區別,老師再適時地引導其他幼兒給予講話者鼓勵的掌聲,這樣,幼兒只會為沒有早一點輪到自己發言而急的流淚了。
d.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任何人都很愿意與他人分享快樂、分擔憂傷,都渴望別人重視、關愛、理解自己,比如“六一”節,也許我們認為幼兒們是快樂天使,但如果我們與幼兒們開展談話,就會發現幼兒們其實有許多諸如爸媽工作忙,自己一個人在家不好玩等的怨言。讓幼兒自己發泄自己的感情,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
e.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如果我們與幼兒平等互動,我們會發現他們很有愛心,敢于說實話,敢于批評任何不尊重事實的人(包括自己、父母、老師、同伴),我們應當給予幼兒多點鼓勵,肯定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
2、教育結合生活、結合自然、培養幼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綱要》要求教學內容有價值,讓知識經驗結合生活、結合自然,重視幼兒的終身學習、發展。在對話中,我們會發現幼兒的興趣包括喜歡探索自然現象,關愛植物、昆蟲等,又特別喜歡嘗試。因此我認為
幼兒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由去發現,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而幼兒獨立思考、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育中,我們要善于培養幼兒勇于創造的精神和主張實用型教學,重在幼兒操作、應用,在設計課程時,我們還應考慮到幼兒的個別差異(性格、特長),將一個主題建為一個“小超市”,這超市中有各個領域的內容,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從而實現了幼兒的發展,達到了想要的目標。比如上“小蜜蜂”時,有的幼兒選擇繪畫、手工,有的對相關的音樂感興趣,有的喜歡語言兒歌,還有的愿意外出觀察它們工作并用肢體學習它們的工作等。結果他們都會認識到蜜蜂的特征、作用。一個問題,在多種思維中不是有了許多個對策嗎?在許許多多類似的活動中,幼兒們知道了誰有知識?怎樣獲得答案(問人、查資料),這對幼兒終身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