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過程設計》講座有感_
新課程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設計
關于“幼兒園活動過程設計”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從師范院校的專業學習到幼兒園的教研實踐均會涉及到相關的內容。面對這樣一個老話題,在目前上海市學前教育“二期課改”的大背景下又會產生怎樣的新問題,引發幼兒教師哪些新思考呢?
當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過程設計中的問題
對于一個優質的幼兒集體活動而言,如果說活動目標定位是方向,那么過程設計就是實現目標的載體。因為優質的過程設計可以幫助教師輕松、自然地達成目標,推進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相反,缺乏智慧的過程設計不僅不能完成活動目標,而且對幼兒的發展是無意義甚至是負面的。
活動設計就是為教學活動制訂藍圖,合理的活動設計是活動順利完成的首要保證。它能夠在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其功能就像行進中的一張線路圖。目前幼兒園的活動過程設計中存在哪些問題,通過問卷調查與教師訪談,我們對不同資歷的教師在此方面存在的困惑作了深入而真實的了解,梳理如下:
1.如何將教材演繹成一份鮮活的活動設計?
2.活動過程設計與目標定位如何匹配?
3.如何呈現與表達活動設計?
4.活動過程設計中如何架構大環節?處理小細節?
我們的思考
(一)活動過程設計的主旨與切入
一個好的活動設計,應當體現出教師對目標的理解與落實,對內容的確定與分析,以及對環節的推敲與推進。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把活動素材演繹成鮮活的活動設計,常常會遭遇兩大操作瓶頸。
首先,面對新教材中的一個個素材點,教師往往想不出其中有些什么可以演繹和拓展的內容,導致活動過程設計就事論事,缺乏趣味與整合。
其次,活動目標確定后,教師缺乏有效方法合理架構環節、精致設計細節,致使活動過程的設計邏輯不清,環節之間缺乏聯系,環節與目標不相匹配。
下面以一次以“我和書”為主題的同課異構活動為例,呈現我們力圖突破這些瓶頸的一些嘗試。
在小班同課異構“我和書”的活動中,三位教師進行了不同嘗試,讓我們看到了不同教師對活動過程設計的多種演繹、不同切入。經驗豐富的方老師以“愛護書”為切入口,通過修補圖書將小班幼兒閱讀中的行為問題提出并引導解決:富有感染力的郁老師將書中的內容以有趣的游戲方式傳遞給幼兒,引發幼兒看書的興趣;而思維敏捷的祝老師則大膽地將書擬人化,采用心理強化的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幼兒愛書、護書的情感。三位教師,三種風格:三個活動,三種韻味,帶給我們的是眾多的感受與體驗、眾多的思考與收獲。同樣的教學素材,不同的活動設計,體現的是教師對幼兒的分析與教育的敏感。
在大班同課異構“我和書”的活動中,不同教師均從幼兒的需要與發展出發,但設計的活動不同,主要環節的架構方法也不同。在活動“和我一起長大的書”中,第一環節是幼兒小時候看過的書,凸現“有趣”,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是簡單帶過的;第二環節是現在看的書,凸現“多樣”,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是重點突出的;第三環節是長大后要看的書,凸現“功能”,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是為了引發后繼閱讀的興趣。在活動“書的秘密我會找”中,第一環節交流關于書的經驗,在整個活動中起鋪墊導入作用;第二環節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運用各自的方法查找答案所在頁數,在比較、驗證中直觀展現最優化的查找方法,對于大班下學期幼兒相當重要,是整個活動的重點環節。另外,在其他教師的活動設計中還有從我會看書、整理小書包、親子書吧、不同的書和不同的人等不同重點切入的不同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