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過程設計》講座有感_
大環節設計好后,小環節細節的設計也不能忽視。細節往往在那些我們認為“應該”與“正常”的地方,在我們忽視和漠視的地方。如當幼兒回答錯誤時,教師通常會說:“誰能替他(正確)回答?”當另一名幼兒正確回答后教師通常會對前面“回答錯誤”的幼兒說:“你聽清楚了嗎?”這一習以為常的回應細節給幼兒的暗示信息是:如果回答不正確就不要回答。長此以往,幼兒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日漸消失。
類似的,一次教學活動中涉及到的細節還有許多,包括輔助提問的預設、教具的呈現方式、座位的排放等,這些細節稍不留意就會被忽視,而且其背后往往隱藏著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現象。捕捉細節體現出一位優秀教師的實力和功力,對細節處理的變化也標志著課堂理念與實踐的變化。
(三)“教案”的文本呈現
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案”是活動設計的一種呈現方式,它闡明了在預定時間內要做什么,怎么做,達到什么目標等,其具體內容包括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環境創設、活動步驟和方法及教師指導等。寫“教案”能幫助教師對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從內容和方法上作深度的思考、分析、判斷、篩選與把握:為教師把握活動流程,合理地分配各環節的時間、內容、重點,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提供保證:為最終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整提供可參考的依據;便于觀摩者進行評析以及提出更合理化的操作建議。
1.“教案”呈現的內容
實踐證明,無論活動設計涉及何種內容,以何種方式呈現,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教學活動設計呈現的內容不外乎以下要素:活動名稱、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流程(過程)等。但好的“教案”并不是上述要素的簡單拼合,而應能呈現出教師如何為層層推進目標實現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如何在各環節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以及學習的可能性,從而減少幼兒理解上的困難,刺激他們主動地想要多了解、多嘗試進而多質疑。其核心應當體現出教師對目標的理解與落實、對內容的確定與分析以及對環節的推敲與推進,并在教師的行為目標與幼兒的需要之間建立高相關的聯系。
2.“教案”呈現的視角
同樣的教學活動設計,如果視角不同,“教案”的呈現方式也會有一定的差別。
(1)從教師的角度呈現,體現“教”程
教師從成人理解的知識概念出發,確定從何處入手,預設可以推動幼兒感受、體驗、理解的教學程序,對于問題回饋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環節設置(追問、遞進式的體驗等),給予生成較大空間,彈性更大。其核心是從教師設計思路的角度加以梳理提升,更能讓觀摩的教師體會,便于他人理解。
(2)從幼兒的角度呈現,體現“學”程
教師往往會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更多考慮幼兒是怎樣走進活動內容的,即幼兒是以怎樣的經驗基礎、怎樣的關注角度、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周圍人、事、物產生互動聯系的,為幼兒的多樣性學習作好準備。其核心是從實施教學活動現場的角度就事論事,有利于操作,方便現場調整。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呈現,教師都應充分考慮幼兒可能生成的問題和行為,不斷創設平臺,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生成新的經驗,從而推動幼兒自主建構,形成師幼共建的積極態勢和有效互動的學習過程。
3.“教案”呈現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