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跨世紀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為了實現黨的xx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又深刻指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為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及人才培養模式尚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振興我國教育事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遵循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備指導方針,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銳意進取,把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教育推向21世紀。《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重在落實。 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 到xx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能夠普遍接受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與培訓;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左右;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同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強科學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作貢獻;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體制的基本框架,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到xx年,在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基礎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先進水平;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入學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一、 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 1、xx年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是全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基"已進入攻堅階段,要確保全國目標的實現。在"十五"計劃期間繼續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重點放在山區、牧區和邊境地區。進一步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健全督導機構,完善督導制度,保證"兩基"的質量和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2、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xx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啟動新課程的實驗。爭取經過xx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3、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繼續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教育,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4、體育和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體育和美育工作。xx年,初步建立大中小學相互銜接的、較為科學合理的體育、藝術教育體系,保證學校藝術教育和體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教學水平。 5、實施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要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健康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求知的欲望。重視特殊教育,努力為廣大殘疾少年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培養他們自主自強的精神和生存發展的能力。 6、繼續擴大內地學校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規模,促進各民族素質的共同提高。基礎教育階段,要繼續辦好內地為邊疆少數民族舉辦的教學班(校)。內地高等學校要為培養少數民族的優秀專門人才作出更多貢獻。要重視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教學和師資培養培訓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體系,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漢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的宏觀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規范化意識,到xx年在全國實現文字應用基本規范化。
二、 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8、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3年內,對現有中小學校長和專任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鞏固和完善中小學校長崗位培訓和持證上崗制度。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建設。xx年前后,具備條件的地區爭使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分別提升到專科和本科層次,經濟發達地區高中專任教師和校長中獲碩士學位者應達到一定比例。要加強和改革師范教育,提高新師資的培養質量。實力較強的高校要在新師資培養及教師培訓中作出貢獻。 9、重點加強中小學生骨干教師隊伍建設。1999年、xx年,在全國選培10萬名中小學及職業學校骨干教師,開展本校教學改革試驗、巡回講學、研討培訓和接受外校教師觀摩進修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10、實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加強考核,競爭上崗。xx年前后,要通過提高師生(包括職工)比、分流富余人員等途徑,優化中小學教職工隊伍。同時,要向社會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非師范類高校優秀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認真解決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短缺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師范畢業生的定期服務制度,對高校畢業生(包括非師范)到邊遠貧困的農村地區任教,采取定期輪換制度,并享受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