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七、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培育 經濟新的增長點作貢獻 26、高等學校要在國家創新工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開發,圍繞經濟建設中的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為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服務。 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合作。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鼓勵企業在高校建立技術集成與擴散的示范中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鼓勵高校向企業轉讓技術,企業與高校從立項到投產"一條龍"的全面合作。 27、要創造條件在高校周圍,特別是高校集中的地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并發揮科技開發"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 28、高校興辦高新技術企業,對于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培養創造新人才的實踐基地,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今后,要組建一批以高校為依托的高科技產業集團。 29、建立健全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保障機制,重點支持包括高校在內的科技產業和科技開發活動。盡快組建一批專門為高?萍汲晒D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允許技術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鼓勵符合條件的高科技企業上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八、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 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30、切實落實《高等教育法》關于"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的規定,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為使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各地的需求和經費投入及師資條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機制和模式的前提下,xx年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總數將達到660萬人。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于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規模應有較大的增長。高等教育入學率提高到11%左右。普通高校生師比提高到12:1,獨立設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規模達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體系改革步伐,繼續實行"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的條塊有機結合的新體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 32、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遲就業以及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對于學歷高等職業教育,除對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并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簡稱"三改一補")之外,部分本科院?梢栽O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基本不搞新建。建設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發展非學歷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進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逐步建立立交橋,允許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經過考試接受高一級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需要的實用人才,真正辦出特色。主動培養農村現代化需求的各種人才。要通過試點逐步把高等職業教育方面德國責權放給省級人民政府和學校。普通高中畢業生除進入普通高校外,多數應接受多種形式的高等職業教育。 33、加大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力度要從有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高校公平選拔合格人才、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和社會穩定的原則出發,進行高考科目、內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試點,增加對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分量,探索適合不同地區和學校特點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的方法和制度。到xx年左右,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由學校和有關部門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 要通過多種形式對高校特困生給予資助,保證經高考錄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貧寒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綴學。國家繼續安排資金資助特困生,地方財政和學校相應配套資助。同時,積極開展高校學生貸學金等多種助學制度的試點工作。 34、積極推進高校的教學改革。要大力推進高等?平逃娜瞬排囵B模式的改革。本科教育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繼續推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并建成文、理科基礎性人才培養基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基地。積極穩步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體系。 35、大力推進高校內部管理體系改革。推行聘任制,加速后勤工作社會化改革,精簡分流富余人員。高校招生計劃的擴大要同學校后勤工作社會化的進度掛鉤。爭取3至五年內,大部分地區實現高校后勤工作社會化。 九、積級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初中級人才,尤 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 36、依據《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國情的職前與職后教育培訓相互貫通的體系,使初等 、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并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實施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培訓基地。 繼續實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從各地實際出發,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并努力達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極少數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對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學畢業生應實行職業技術培訓。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對各類新就業人員進行時限和形式不同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等職業教育要改革專業和課程和結構,努力在各地辦出一批有較高社會聲譽的職業技術學校。 37、成人職業教育要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通過建立現代企業教育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采取靈活多種多樣的辦學形式,使各類再就業工程服務。積極為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在職培訓。促進企業、學校與政府其他業務部門之間的合作。開展社區教育的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行業發展趨勢,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結合的制度。 38、認真貫徹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各類教育統籌的綜合改革,促進農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掃盲工作要與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切實鞏固脫盲的成效,把脫盲與脫貧結合起來。今后3至5年,使全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畢業生或肄業生能夠在從業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職業技術培訓,包括"綠色證書"培訓,使一部分人掌握一兩項生產致富的實用技術,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別要采取多種教育和培訓形式,為鄉鎮企業和農村產業升級提供充足的、使用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39、認真貫徹國務院對于社會力量辦學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今后3至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制定有利于吸納社會資金辦的教育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 40、社會力量辦學要納入依法辦學、依法管理的軌道。社會力量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鼓勵滾動發展。要完善法規建設,充實學校設置標準,健全管理體制,加強校容管理,嚴格財務審計,不斷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勵現有學校發揮規模效益。 保證社會力量舉辦的教育機構自主辦學的法人地位。 41、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進行試點。基礎教育階段要與改造薄弱學校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為對象,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在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規,學校產權必須明晰,國有教育設施不得挪作他用,國有和公有資產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實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必須轉變把教育投資作為消費性投資的觀念,要切實把發展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性投資,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各級財政要認真落實已出臺的籌措教育經費的各項法律規定和政策。特別是要保證做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于統計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領》的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努力實現4%的目標。 逐步提高中央本級和省級財政支出所占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級財政按同口徑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xx年,將此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也應根據各地實際每年提高1至2個百分點。 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經費預算安排和確保教師工資按時發放通知的通知》(國辦發[1998]23號)的精神,從1998年起,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財政預算外收入,應按不低于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強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確保足額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門商財政部門統籌安排使用。積極支持勤工儉學、校辦產業的發展,并對其繼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在中國中小學教師獎勵基金的基礎上,建立中華教育發展基金會,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43、加快高校筒子樓建設和危房的改造,爭取到xx年基本解決高校青年教師住房困難,改造后的筒子樓作為高校的公寓和周轉用房。 44、進一步加快教職工住房建設。在xx年前建設銀行基礎設施貸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屬高校住房建設,以支持利用學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經濟適用型"住房,資金不足部分,應多渠道籌措解決。同時,要繼續加強中小學教師的"安居工程"的建設。 45、各級教育部門必須采取各種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撥款制度,精簡機構和冗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同時,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 十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46、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對全國青年和大學生提出的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時間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的要求,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德育工作體系,教育引導學生鑒定政治信念,加強思想修養,樹立遠大理想,投身社會時間,自覺艱苦奮斗,立志振興中華,把培養"四有"新人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 47、認真組織實施普通高校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課程設置新方案,加快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的步伐。要加強"兩課"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的研究,把理論研究基地建設好。加強"兩課"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思想理論的實效。 48、加強高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通過增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各種知識性、文藝性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49、加強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研究。要進一步加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投入,設立理論研究和教學優秀成果獎,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 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促進研究成果實際應用的轉化,為教育宏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 50 、高校黨組織要切實加強的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要在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德育管理體制,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使高校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