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早期教育的思考
今天早上起來跑步,那時才6點30分,在安靜優美的花園小區里,繞著通幽的曲徑散步,是件愜意的事。
一個老人推著一輛四輪小車在小徑上緩步行走,車里坐著他的小孫子。在晨風中,祖孫倆幸福愉快地走著,我每繞一圈經過他們身邊時,總會向他們投以微笑。
不過,我后來看到不舒服的一幕:爺爺為了取悅于孫子,在路旁折了一枝枯枝,枯枝上掛著幾個小鈴鐺一般的殘果。小孫子高興了,搖著那掛小枝,轉眼他又看到樹上更高的一串“小鈴鐺”,指著要,爺爺繞著樹,攀著長滿綠葉的新枝,試圖把上面的枝條拉下來。我看著這一幕,心里開始擔心那些枝條會喀嚓一聲斷裂,幸好那爺爺終于折到了那串鈴鐺,于是,祖孫倆又開心地走在花園的小路上。
我沒有再跑,站在一個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原因。可以肯定地說,人之初,其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幾乎如白紙一般純凈無暇,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形成各種習慣和道德判斷。這個學習,在開始之初,更多的是模仿。他學習好的,自然也學習不好的。那些不良的習慣是如何開始的?有很多其實是他的父母家人給予的。比如剛才那一幕。面對懵懂無知的小孫子的要求,爺爺只要對他搖一搖手就行了,這樣輕柔的拒絕,不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因為他開始的欲望還很弱,但這個拒絕卻能讓他清楚一個事實:這些東西是不可去攀折的。但爺爺卻滿足了他這個不合理不符合道德的要求,結果,引來了孩子更強烈的欲望:我還要更多更大更好的。于是又開始以損壞樹木的手段折取第二條枯枝。我們可以類推下去,如果過兩天,孩子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或一條碧綠的枝條,他同樣會要求爺爺折給他。我想,爺爺是不會拒絕他的,因為在他心目中,一朵花、一條枝算不得什么,何況也不會損壞什么。當然,也的確不會損壞什么,花摘了會再開,枝只了會再長,可是,孩子的小小心眼里,卻從此知道了:只要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伸手去要。因為他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從無知的時候,他爺爺就已經這樣滿足過他了。我想,等他長得稍微大點,能跑能跳的時候,就會自己伸手去摘了。再以后呢?我親眼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騎在一棵雞蛋花樹的三角枝椏上,使勁地搖,一伸手,就將一串葉片從樹枝上擼下來,沒多久,樹下落葉紛紛。他的母親,一個瘦小的女人就站在旁邊,沒有制止,沒有訓斥,微笑著。那一幕,那個男孩的頑皮,那個母親的微笑,讓我深深地知道,我們教育之難,難在孩子的“先天不足”——他們在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浸染了太多的不良習慣。
我想起昨天的一件事。朋友的一位三歲的女兒,長得明眸皓齒、清麗可愛。我們一起去一家復印店復印文件。店里有一個剛會走路的小男孩,朋友的女兒見了,就上前摸那個孩子的臉蛋。大人們微笑著看著他們。沒想到朋友的女兒卻突一巴掌扇在那個小男孩臉上。孩子厲聲哭起來……在眾人的批評聲中,小女孩卻沒事人一般走來走去。回去的路上,我問了朋友,他說她在托兒所里經常打人,不是掐人的臉蛋,就是扇人的耳光。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她也去摸一個小朋友的臉蛋,摸著摸著就使勁一掐,那個孩子沒命地哭,弄得那位家長非常憤怒。把別人打哭了,她還不依不饒,要撲上去再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