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游戲《圖形寶寶找家》課后反思
數學游戲《圖形寶寶找家》是在認識了圓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開展的活動。在設計本次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對圓形、正方形才初步認識過,為此在設計第一環節時將內容放在了鞏固認識圓形和正方形上面。一開始,老師以擬人化的口吻“圖形寶寶來做客”導入,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正方形,通過觀察、講述來鞏固圖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游戲“圖形寶寶捉迷藏”,引導幼兒在各種各樣的圖形中分別找出圓形和正方形。第二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通過游戲“送圖形寶寶回家”引導幼兒認識圖形標記并按標記給圖形分類,并能嘗試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小班數學游戲看著很簡單,但要真正上好卻并不容易。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首先考慮到要盡量游戲化,因此活動中也創設了游戲情境,但因為只是有游戲的情境,在實際組織過程中,幼兒并沒有真正地進入游戲,因此仍然是缺少趣味性的,活動有些枯燥、乏味。如何設計游戲,將學習內容真正地融合進游戲中,讓幼兒在有趣的游戲中自然地獲得知識、經驗,是以后活動中要多思考的。
活動中,幼兒有兩次集體操作,第一次操作是要從各種顏色、形狀的圖形片中找出圓形、正方形。這里我提供了兩個小碟子,讓幼兒從放了各種圖形片的碟子中找出圓形、正方形放入另一個空碟子里。第二次操作是將找出來的圓形、正方形進行分類,放到分類盒中。活動前準備材料時,雖然考慮到了如何讓幼兒更方便地拿取操作材料,在實際操作時卻仍然出現了問題:第一次操作過后,多余的碟子沒有及時收走,加上兩個碟子相同,教師在提要求時讓幼兒造成混亂,個別幼兒將找出的圖形片又放回了原來的碟子等。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提供的材料應該便于操作,并且不易過多,否則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造成混亂,無法達到操作效果。
造成活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教師本身對教學的組織能力上。活動中面對多變的情況,要善于調控,及時應變,要能夠牢牢地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對活動內容、活動過程的組織和活動中語言能力的控制等方面,自己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強。
雖然這次活動不算成功,但通過反思,讓我也更清楚地發現了自己在組織活動中存在的不足,讓我能夠在以后的活動組織中能夠吸取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