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攻擊性行為引起的風波
事件:晨間活動,孩子們都在操場上,然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商量制定今天的游戲規則和要求。話音剛落,只見,a幼兒眼睛盯著那輛藍色的滑板車,等我們都商量好游戲規則了,還沒等我說完,a幼兒就撒開腿,朝滑板車飛蹦過去。這時a幼兒和b幼兒同時都盯著藍色的那滑板車不放。誰也不肯讓誰,于是就開始了爭吵。a幼兒大喊起來:“我是先拿到的。”b幼兒也不甘示弱:“是我先拿到的,應該我來玩。”見此情景,我便走過去進行協調。我輕輕地對兩個孩子說:“那你們現在商量一下吧,想想誰先玩?或者想想一起玩也可以。”于是,b幼兒用商量的口氣對a幼兒說:“要不我先玩,待會我玩一圈,回來就把滑板車給你玩,行嗎?”a幼兒松開拿著滑板車的手,我以為他同意了b幼兒的方法,正想表揚他,沒想到他猛地抓起b幼兒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b幼兒立刻松開了手,哭了起來。a幼兒見狀立即拿著滑板車準備玩起來。
分析:攻擊有多種表現或種類,著名心理學家張春興認為,攻擊行為有兩種表現方式:直接性攻擊和替代性攻擊,直接攻擊是想對欲攻擊的對象直接予以侵害。上述案例中a幼兒的表現應屬于直接性攻擊行為。兒童的攻擊行為有自己年齡階段的特點,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即以工具性攻擊占優勢。兒童具有一定認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夠對各種環境因素,進行判斷、評估,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通過攻擊手段產生的結果,因此兒童有時會受到外在誘因的驅動(如玩具、同伴中的領導地位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發動攻擊。a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其攻擊的意圖主要不在于傷害他人,而是為了搶到自己想要的滑板車,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咬了別人,就可以得到滑板車。攻擊只是他達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措施:在案例中我通過采用調節的策略,想讓同伴間友好商量,并能夠自己協商解決出現的問題。可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甚至到了最后一步,我以為松開手就是表示a幼兒妥協了,同意之后再玩。可這時卻進行了意想不到的攻擊行為,而且方式如同小班幼兒。于是我應該馬上對出現的狀況進行梳理與總結,讓孩子先安慰受傷的弱勢群體,然后再反思自己的行為。通過與家長交流、談話,讓家長也了解攻擊性行為帶來的不利后果,甚至到了入學后這也是安全的一大隱患,讓家長在家中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