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爭搶風波
今天,我班一個孩子帶來了一個好玩的“奧特曼”,自由活動時有兩個孩子就在爭搶玩具“奧特曼”啦!只見兩個孩子各持玩具的一端你拉我扯的在那爭搶,而且一個孩子嘴里還大聲的嚷“啊,啊……給我”另一個孩子則叫道:“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他們爭搶不休,都激動地掉眼淚。最后在我的一番調節后才把事情搞定。
事后回顧分析,這兩個孩子是主輩代養,在家家長事事順從,集萬千寵愛與一身的寶寶要什么有什么,家里的玩具都是他一人所有,在幼兒園要把自己的玩具和他人一起玩,要和別人一起玩一個玩具對于他們是多么大的“打擊”。同樣這樣的孩子這樣的爭搶在班上時有發生,我們也是多次教導但為什么孩子們還是“屢教不改”呢?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現了錯誤?
細細思考我想:小班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而且愛模仿,他們經常會出現別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見別人有的,自己總是想要。為此我們在準備玩具同樣的玩具會有很多,在小班投放的都是平行玩具,這就是為了能盡量滿足幼兒喜歡模仿的這一心理需要。盡管如此,孩子們爭搶玩具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我們應教給孩子簡單的交往語言,喜歡聽故事是學前幼兒的共同特點,但對于小年齡的孩子認識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點,如果我們把想教育的內容含在故事情節當中,他們仍然不能理解,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喜歡重復,在不斷重復中學會本領,我們可以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反復地講在故事當中,如:小狗對小貓說:“你的大皮球讓我玩一會兒好嗎?”小貓對小猴說:”你的小汽車讓我玩一會兒好嗎?”讓孩子知道說這樣一句話,對方就能夠高興地把玩具給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這樣的語言,并幫助他感受成功,讓幼兒在潛意識中產生搶玩具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