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
怎樣解決舒暢吃飯難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我們平常抓住機會,多賞識孩子。這天,舒暢又支著頭,撅著嘴,看著飯碗,我故意說“我們舒暢呀,最能干了,小班的小朋友才不會自己吃飯呢,舒暢一定會自己把飯菜吃完的。吃完了,給高老師看看,獎勵她五角星。”舒暢果然吃了起來,可是她不愛吃,過了一會兒,趁我去收拾飯桌的時候,悄悄地把飯菜倒在鍋里了,然后興沖沖地拿著空碗,對我說:“高老師,我吃光了。”我還真以為她自己吃完了呢,吃驚地摸著她的頭,笑咪咪地說:“喲,舒暢真厲害,吃得這么快呀!”旁邊的小朋友叫了起來:“沒有,她把飯菜倒掉了。”“啊?”這下,我忍住笑了,“舒暢,你把飯菜倒掉了,那今天可沒有五角星獎勵嘍,不過,要是明天,你能把飯菜吃完,一定會得到五角星的。”舒暢點了點頭。第二天吃飯前,我及時提醒了她,果然,她吃完了,也得到了獎勵。孩子良好行為的出現,如果及時得到肯定,再次出現或多次出現時,持續給予不同形式的正強化,就能形成良好的習慣。有句話這樣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能收獲一種命運。可以說,我們對孩子采取怎樣的教育態度、教育措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體會與反思:
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是幼兒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兒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綱要》提出“身心并重”的健康觀,并且進一步認為身體健康是幼兒身心健全的基礎,心理適應則為幼兒身心健康的關鍵。我國曾因歷史的原因,忽視過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當前由于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眾多影響幼兒健康的因素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幼兒的生長發育也出現了新的不良現象,在今后的幼兒健康教育研究與實施中,既要防止單純重視幼兒身體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強調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我國兒科醫學專家、幼兒心理和教育專家,認為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1)動作發展正常。(2)認知發展正常。(3)情緒積極向上。(4)人際關系融洽。心理不健康的幼兒其人際關系往往是失調的,或自己遠離同伴,或成為群體中不受歡迎者。心理健康的幼兒樂于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合作,游戲中能夠謙讓。(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個性中最核心,最本質的表現,心理健康的幼兒,一般具有熱情、勇敢、自信、主動、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兒,常常具有冷漠、膽怯、自卑、被動、孤僻等性格特征。(6)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如吮吸手指,遺尿,口吃,多動等。
在我們帶班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與眾不同或表現為與集體格格不入的幼兒,比如象舒暢這樣的孩子。而《綱要》要求應為每一個兒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積極的支持和幫助。如何通過我們的教育去影響孩子或者說是進行早期干預,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健康觀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實施策略,比如:教育過程中應注意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即寓學于樂,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體會到來自成人對他的肯定,這樣自然有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反復、鞏固。又如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應把握時機。”因此應當在盥洗,進餐,清潔,睡覺,鍛煉,游戲,等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健康教育的理念,關注幼兒的表現,實施指導策略。再如: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就幼兒健康教育而言,取得家庭、社區的積極配合更為重要,否則來自任何一方的消極影響都將抵消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