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注重行為細節引導 關愛幼兒心靈生態
幼兒的心,是一個個淺色的純凈湖泊,單純地反射著經由此處或明或暗的光線。溫暖的陽光在水面展覽燦爛,冰冷的烏云卻會留下黯淡的陰霾,難以消散。幼兒教育中,如何避免讓這片純凈的心靈生態遭受世俗的污染,一直是每一位教育者施教的關鍵。
胡總書記于10月21日發給母校大浦中心小學百年校慶賀信中的“兩個希望”精神,劇烈地撞擊著我的記憶碎片。在學習賀信精神中,三個發生于自己身邊、深刻影響我當下教學與管理方向的小故事始終在腦海中浮現,一次又一次叩響我心中的疑團——究竟如何引導,才能讓幼兒的心靈構建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
網絡語言漸行其道,幼兒習用該或不該?
今年9月初,在迎接本園大班兒童入學過程中,我無意中聽到了幾句出自幼兒口中的“網罵”口頭禪,初期沒有在意,而在其后的幼兒教學與生活巡視中,這樣的網絡語言又多次進入我的耳際。于是,一個疑問頓生于心: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么小的兒童習得并熟練使用這種不規范或不文明的語言呢?
在對兒童家長的信息進行調查并有針對性地個別走訪后,我突然發現,這些兒童的家長多為80后,他們會經常上網瀏覽信息或使用即時通訊軟件進行文字或語音交流,而網絡語言在現實交流的不經意間會被兒童聽聞,雖然這些兒童也不甚明白網語其意,但家長的無意識影響令他們感到模仿使用該語言會讓自己“與眾不同”。于是,就發生了入園初的一幕。
胡總書記在致母校大浦中心小學百年校慶賀信中諄囑,要讓兒童“陶冶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習慣”,無疑,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應該成為賀信精神的題中之義,更是兒童將來學習使用規范的漢語言必不可少的語境積淀。作為本園教師之一,通過自身的努力維護兒童習語的純潔是我應盡的義務。
因此,在與家長溝通說明不良網絡用語對兒童語言規范造成了潛在危害的基礎上,我在與其他幼兒教師的教學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項新的課題:通過對新媒體的學習與使用,通過對幼兒語言行為細節的觀察與關注,注重區分網絡用語的利弊,既要讓新媒體文化中的語言精髓助益于幼兒,又時刻注重引導兒童養成避免使用不文明網絡用語的習慣。
沉默積極兩極分化,標桿示范好或不好?
在一次兒童音樂課的觀摩中,當授課教師講到口琴時,有一只小手一直在高高舉起。授課老師注意到只高舉的小手后停止了講述,詢問舉手的小男孩有什么要求。出乎我和這位老師意料的是,這個小男孩主動要求表演《小白楊》口琴曲。悠揚的樂曲自然贏得了幼兒的掌聲,也極大滿足了這個小男孩的表演欲。但是,我突然發現,一部分之前還能興致勃勃聽老師講授音樂知識并積極回答問題的兒童變沉默了。與自信的小男孩相比,這些沉默的兒童是否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呢?
在隨后的跟蹤觀察中,我逐漸證實了這種疑慮,沉默的幼兒因其產生的能力落差感而逐漸失去了對音樂、對表演的興趣。榜樣式或標桿式教育是一種手段,而不應該成為兒童心理健康的屏障。教育公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解讀為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夠獲得一種源于自身興趣的文化自信。而在目前大多數幼兒教學中,通過一個在某方面擅長的幼兒帶動整體其他幼兒進行效仿的方式似乎從未受到質疑。而這種行為是否會造成幼兒的心靈生態遭受強制性的迫害進而產生自卑心理卻被施教者忽視。